李艷 張艷萍
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中國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歐美國家[1]。該病具有起病急、變化快、晚期并發癥多且嚴重等特點。因此,做好病情的觀察和護理十分重要。筆者對 50例腸套疊患兒進行護理觀察,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 50例,男 28例、女 22例,年齡 3月 ~6歲,其中 2歲以內 42例(占 84%);均有陣發性哭鬧、腹痛,伴有嘔吐 38例,腹脹 35例,便血 30例,觸及腹部腫塊 26例。 48h內經灌腸復位成功 37例,對發病超過 48 h的 13例行手術治療。本組患兒經治療及精心護理后均痊愈出院。
2.1 病情的觀察 腹痛是腸套疊最早出現、最主要癥狀之一?;純后E然大聲啼哭,就是由于腹痛劇烈引起,同時面色蒼白,雙手握拳,雙臂搖動,身體曲卷。便血也是腸套疊重要癥狀之一。腸套疊患兒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由于缺乏表達能力,檢查時不合作,常誤診為急性胃腸炎、菌痢。因此,對于有陣發性哭鬧、腹脹的患兒,應及時行腹部B超、下消化道造影檢查等明確診斷。
2.2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為突然發病,有腹痛、腹脹并哭鬧不安,家長往往情緒急躁。此時應主動向家長講解病情以及采用治療方法的原因。對較大患兒進行安慰,爭取家長及患兒的配合。
2.3 灌腸復位的護理 腸套疊的患兒常有腸梗阻,電解質紊亂,要盡快建立靜脈通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同時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治療感染,不合作的患兒可肌肉注射鎮靜劑,待其安靜后再行灌腸復位。氣鋇灌腸復位后患兒常常迅速停止哭鬧,進入睡眠狀態,腹脹明顯好轉,可有少量黑便排出,術后第 2天腸道功能恢復后,可進流食。如患兒突然出現呼吸急促、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腹部高度膨脹,有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提示有腸穿孔的可能,要及時向醫生匯報并處理。
2.4 手術后的一般護理 術后要嚴密觀察呼吸、血壓、脈搏的變化,較重的患兒要用心電監護,觀察到完全清醒,血壓、脈搏完全平穩為止。床旁備好吸痰裝置以備必要時使用,給予氧氣吸入 0.5~1 L/min,保持吸氧管通暢,及時觀察血氧飽和度。小兒病情變化快,不能自述病情,要時刻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術后患兒需禁食,主要由靜脈輸液來補充水、電解質和營養成分。因此,應準確記錄出入量,同時根據病情及藥物性質,合理安排給藥順序,并注意藥物間的配伍禁忌。必要時可輸入血漿、紅細胞及白蛋白以改善機體營養情況,促進傷口愈合。
2.5 手術后腹部的觀察和護理 ①患兒的胃腸減壓管及術后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均應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和受壓,保持通暢。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及時做好記錄。每天更換引流袋,換袋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引流管拔除時間為術后 2~3d。胃腸減壓管在腹脹減輕,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后停用。由于胃管對咽部長期摩擦和刺激會導致咽喉部的炎癥和潰瘍,患兒又禁食水,容易造成口干、口渴,應做好口腔護理,每日用 0.9%的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 2次;②觀察排氣、排便的情況。一般術后 2~3d排氣、排便,如術后有少量黑便,為術前腸道內出血積存所致,如繼續有鮮血排出,可能為再次腸套疊,應及時處理;③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潔,定時對切口進行清潔消毒,如敷料被尿液浸濕,應立即更換。由于小兒腹壁薄弱,術后哭鬧、腹脹,容易出現腹部切口裂開。因此,術后應避免患兒哭鬧,必要時可用鎮靜劑,有效的胃腸減壓和腹帶包扎可預防腹部切口裂開,發現腹部切口有血性液體滲出,局部有空虛感,可能為切口裂開。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防止腸粘連[2]。
2.6 出院指導 腸套疊常繼發于腹瀉、上呼吸道感染、飲食不當所致的腸功能紊亂,出院后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腹瀉及感冒,正確添加輔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樣,逐漸增加的原則,向患兒家長講解腸套疊的臨床表現,如有再次出現相似癥狀時,應及時就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及時、有效的護理對于盡早發現腸套疊、提高療效和治愈率、減少并發癥和死亡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劉貴麟.我國嬰幼兒腸套疊的治療現狀.臨床外科雜志,2006,14(5):275-276.
[2]崔紅領,劉軍,崔慶周,等.空氣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 47例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