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李嬋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醫療改革的新形勢下,重新熟悉普外護理安全,預見性做好防范工作;及時解決安全隱患,不斷完善安全治理;提升服務質量,以適應醫療市場的需求和發展。普外護理的特點就是病種多,急診多,危重患者多,搶救多,術后患者引流管道多,患者病情復雜且病情變化快,治療護理任務重,而患者家屬對診治的要求高,心情迫切,在護理上,一不小心就會引起糾紛。因此,普外護理安全應對措施非常重要。
1.1 護理人員嚴重缺乏法律和自我保護意識,綜合業務水平偏低 臨床一線工作護理人員所受的教育中基本上不包括法律知識教育,但是護理工作卻處于醫療服務的主導地位。如果護理人員只重視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而忽視了潛在的法律問題,那么在實際護理過程中嚴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就不可避免的常常引起法律糾紛,導致醫療事故和護理糾紛增多。
1.2 不合理配置和職業的特殊性,導致患者行為管理因素護理工作是一項護患雙方共同參與的管理活動,護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有賴于患者的親密配合與支持,普外護理人員一般都是一人值班,許多護理行為只有護士和患者參與,護理操作有許多環節是在治療室內進行,患者和家屬對期間的操作可以質疑,護士夜間巡視病房雖有記錄,但沒有旁證。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極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現象,從而不信任醫生、懷疑醫生診斷有誤等導致人為的不安全因素的發生。
1.3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護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對潛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預見性、制度執行不力、上級對下級的監控缺乏力度、對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不重視、護理人員的缺編、待遇偏低會導致不安全護理的后果。
普外護理安全防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形成過程,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查找原因,主動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滿足患者的合理需要,為患者創造安全的住院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體現現代護理特色。
2.1 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及護理質量檢查與考核制度,針對醫院護理安全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預防與控制措施,規范護理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加強法律學習,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護理安全與法律法規有著密切的關系,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1]。同時,護理工作的范疇在擴大,要求護士不僅要有多學科的知識結構,護理知識和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因此,護士在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滿足患者的需求。
2.2 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 充分的護理人員配置是完成護理工作的基本條件,護理管理者要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根據不同時間段護理工作量的變化,動態安排人力資源,多種方法解決護士的超負荷工作,維護護士心理健康;要按需調配,合理安排班次。其是節假日,應據患者的數量、病情和工作量的大小、工作需要實行彈性排班,以保證護理質量。
2.3 加強責任感,形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和責任心的護理人員面對患者應具有細心的護理、耐心的解釋、真心的關愛和尊重,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認認真真的完成各項護理工作。從日常工作的點滴做起,形成良好的自律習慣,加強責任感。
2.4 人性化的服務 隨著醫學模式和健康的標準改變,護患溝通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現代衡量醫學的標準不在是單純的治愈率,而是患者對醫院的綜合的滿意度。為此,醫院制定了人性化的服務措施。護理人員要以人為本、尊重人、關注人的感覺和情緒,充分尊重和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一切與患者接觸的機會,加強溝通和交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方法,增進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減少誤會和沖突,杜絕糾紛的發生[2]。
2.5 實施交接班制度 交接班重點抓好病情、治療、護理等環節的交接,做到“三清”,規范了護理交接班,要求患者的情況每班仔細交接并記錄,重點交接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有特殊檢查及處理的患者的情況,以及下一班需要重點觀察的內容[3]。
隨著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患者選擇就醫最直接、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安全質量。抓好安全質量教育是降低普外護理不全安因素的前提,確保環節質量,提高終末質量,保證醫院整體工作的安全、穩定和健康發展。因此,護理安全應該受到每個護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1]閻成美,翁廬英,李妮.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管理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3.
[2]張萍.躁動患者的安全護理.護理雜志,2003.
[3]呂健,孫淑華,戴方德,等.臨床科護理差錯防范治理的實踐護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