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紅
(福建省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353100)
近年來本人采用針灸配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6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62例均為我院針灸科門診患者。男22例,女40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13歲;病程最長 3個月,最短 1天;單純性38例,復合性24例;其中伴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脂血癥11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一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針刺選穴:取少陽、陽明經穴為主,取患側完骨、翳風、牽正、風池、陽白、地倉、頰車、合谷(健側)、太沖。鼻唇溝消失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人中;病久者配雙側足三里;味覺減退加廉泉;聽覺過敏加聽宮。操作方法:穴位常規消毒后,急性期(發病10天以內)取完骨、翳風、牽正用 30號 1寸毫針,輕刺入穴位,不宜深刺、重刺,中途不行針。恢復期(發病10天以后)面部用30號1.5寸毫針透刺,深度13~20mm。以1.5寸毫針刺合谷(健側)、太沖,用提插瀉法,雙足三里用補法。針灸的同時,面部諸穴施以艾條灸,或用TDP照射耳后,留針30 min。隨著病情的好轉,取穴可逐漸減少。每日行針1次,或隔天1次,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療程間休息3~5天。整個治療期間,如達到痊愈標準即可隨時停止。治療組針灸治療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具體用藥:地巴唑10mg,維生素 B120mg,口服,每日3次。復合性面癱(兼見頭痛、患側耳郭、乳突等壓痛等)予以胞磷膽堿鈉0.5g加入5%葡萄糖水(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共治療5天。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脂血癥的患者同時配合內科降壓、降糖及降脂藥物治療。有的適當予以中藥辨證調理。
療效標準[1]:痊愈:面部所有區域正常。顯效 :輕微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連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角輕度不對稱。好轉: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不嚴重的連帶運動、攣縮和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 。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治療組31例,痊愈23例,顯效4例,好轉4例,無效 0例,愈顯率87.1%;對照組31例,痊愈10例,顯效8例,好轉12例,無效1例,愈顯率58.1%。兩組愈顯率比較,P<0.01,有顯著差異,說明臨床治療中針藥結合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于人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乘虛侵襲頭面陽明、少陽脈絡,使顏面一側氣血痹阻,經脈失養,肌筋弛緩不收而發病。風邪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風邪入中經絡,易與寒、熱、痰等邪為患,且久病致瘀,瘀血阻滯,病程遷延。此外,鑒于外風與內風之間常可相互影響,外風可引動內風,內風亦可兼夾外風,故內外合邪為患,亦是本病發生和轉歸的又一病因病機特點。故取風池、翳風疏散風邪,祛風通絡;“面口合谷收”,合谷為口面之疾要穴,行瀉法治口最為有效;配太沖瀉肝火,開“四關”。恢復期用足三里補益氣血,調和營衛。取陽明、少陽經穴為主行針灸治療,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在患側面部施灸(須掌握好灸時、灸穴和灸量),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能彌補針力之不足,鼓舞氣血迅速來復,使面肌得以盡快充養。
西醫對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激發因素可能系風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不穩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缺血水腫、脫髓鞘,甚至軸突變性等。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風吹或著涼而起病,故通常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或因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產生面神經腫脹、受壓、血液循環障礙而致神經麻痹。面神經從橋腦發出以后經內聽道及巖骨中狹長的骨性管腔——面神經管,最后由莖乳突孔出顱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無論是缺血或炎癥所引起的局部神經組織水腫,都必然由此種局部解剖關系使神經受到更為嚴重壓迫,促使神經功能發生障礙而出現面肌癱瘓。因此,急性期耳后用TDP照射以改善循環,達到消炎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口服地吧唑、維生素B1,靜脈滴注胞磷膽堿鈉來改善循環,營養神經,改善運動麻痹,促使疾病康復。
通過觀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應早期介入,抓住急性期早治、淺刺、針藥結合,中西醫結合可以盡快促進神經炎性水腫的吸收、減輕神經變性,盡早解除病邪危害,減少或杜絕后遺癥的發生。本人認為35歲以上的面癱患者應排查血壓、血脂、血糖,必要時行頭顱CT檢查,防止漏診而漏治。對伴有三高的患者應勸其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加快面癱的治愈。
[1]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93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