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娟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由于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冠狀動脈閉塞使血供中斷,導致的部分心肌壞死。近年來,心梗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此病發病突然,急性期病情變化快,當梗死范圍局限時,一般病情較輕,而當梗死范圍廣泛時,常可并發嚴重的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心臟破裂等。故患者能否渡過急性期關系到整個病程和預后。2009年 6月至 2010年6月我們共收治心梗患者 48例,其中男 32例,女 16例,年齡48~70歲,平均56歲,48例患者在急性期我們均給予全面而細致的護理,其中無合并癥 46例,心源性休克 1例,心衰 l例。現將急性期觀察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病疼 是最早出現、最突出的癥狀,為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或燒灼樣疼痛,范圍廣而持續時間長,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緩解。
1.2 發熱 心肌壞死物質被機體吸收后常表現體溫升高,故在心梗死性期每小時測體溫一次,若不超過 39℃,不需要做特殊處理,一般 l周后可恢復正常,此期間要反復向家屬作解釋。
1.3 胃腸道癥狀 部分患者在發病早期伴有惡心、嘔吐及上腹疼痛、腸脹氣,是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所致。
1.4 皮膚溫度、面色、血壓、尿量心梗急性期心肌嚴重受損,使左心室輸出量急劇下降和劇烈疼痛引起神經性周圍血管擴張,出現心源性休克。若患者出現尿量減少,血壓下降,面色蒼白、皮膚濕冷,應及時報告醫生妥善處理。
1.5 心電監護 監護儀在急性心梗搶救中可以評價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療效,指導用藥劑量,尤其對發現心律失常更為重要,嚴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律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監護儀上若出現室速、室早,我們必須立即報告醫生,并進入搶救狀態,避免室早誘發室顫致死。
2.1 心理護理 心肌梗死發病急,疼痛伴瀕死感,患者常表現煩躁不安、恐懼,入院后我們給予熱情接待,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區環境以及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消除陌生感和孤獨感,生活方面飲食及休息亦予以仔細交待,治療上及時準確,給患者安全感。向患者解釋確實的病情、治療和護理計劃,同時說明監護室有豐富經驗的醫護人員,先進的醫療護理技術和技術設備,大家共同努力,病情會好轉的,使患者保持健康心態,安全渡過危險期。
2.2 吸氧 最初2~3 d內用一次性鼻導管持續給氧 4~6 L/min,或面罩給氧 6~8 L/min,給氧過程中要經常檢查鼻導管和鼻塞是否通暢,濕化瓶中水是否少,有無漏氣,同時觀察患者疼痛是否減輕或消失,若癥狀有所緩,氧流量改為3~4 L/min,以防氧中毒。
2.3 休息和活動 發病 24 h內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或家屬幫助。若生命體征平穩,1周后可協助患者床上漱洗進食,四肢活動,3~4周可在室內緩步走動。
2.4 飲食 發作時禁食,2 d內宜進流食,之后改為軟食,以低鹽、低脂、低熱量、少產氣食物為宜,吃飯不宜過飽,忌煙酒、濃茶、咖啡等。
2.5 排便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過度,便秘者遵醫囑給予緩瀉劑。
2.6 用藥 護理急性期用藥主要目的有止痛、溶栓、擴張血管。
2.6.1 鎮痛鎮靜藥物使用的護理 遵醫囑給予鎮痛鎮靜藥,鎮痛藥物可擴張外周靜脈和小動脈,降低心臟負荷,同時其鎮痛作用可減輕患者的緊張和煩躁不安。我們一般給予地西泮 10mg利非那根 25mg每 6 h交替肌肉注射,疼痛劇烈的可肌注杜冷丁 50~100mg,4~6 h后可重復使用。使用此類藥物時,需注意神志變化,有無血壓降低和呼吸抑制等。
2.6.2 溶栓治療期的護理 心梗患者發病在 6 h內且無溶栓禁忌證者,我們首選溶栓治療。方法:尿激酶 100~200萬u加人生理鹽水 100ml中靜脈滴注,半小時內滴完,其中前10min輸入總液量的 2/3,后20min輸入剩余的 1/3,再給克賽 1支皮下注射每 12 h一次。注意觀察有無皮膚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及心電圖變化,溶栓過程中避免肌肉注射,以防出血。
2.6.3 應用血管擴張劑的護理 這類要物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其血流量:擴張外周血管,減輕心臟負荷,降低心肌氧耗量。急性期我們首選硝酸甘油,靜脈滴注時要避光,靜點過程中將滴速調在設定范圍內,囑患者及家屬不得隨意調節滴速,嚴密觀察血壓變化。如病情穩定,一般 3~5d停藥,改為口服硝酸酯類藥物。藥物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應作好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心電圖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協助醫生處理。除以上護理外,我們按危重患者護理,如按時巡視患者,加強生活護理,觀察神志變化及出入液體量并記錄,隨時作好搶救應急準備,每班床頭重點交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