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玉
高血壓病是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常見病,是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作節奏的加快,高血壓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高血壓病是發病率最高,對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晚期可造成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1,2]。據專家介紹,患了高血壓病如果不治療,平均13.9年后,就會引發中風、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導致殘疾甚至死亡[3]。高血壓病屬于慢性疾病,多數人需要長期終身護理,因此對于高血壓病的正確診斷及對患者進行科學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1.1 檢測方法 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有三種:①診所偶測血壓;②自我測量血壓;③動態血壓監測,其中動態血壓監測能較敏感地、客觀地反映血壓實際水平,能觀察到血壓異動和血壓晝夜變化的節律性,估計靶器官損害及預后,比診所偶測血壓更為準確。其監測方法:測血壓間隔時間15~30 min,監測 24 h。
1.2 診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血壓標準:正常成人收縮壓應小于或等于140 mm Hg,舒張壓小于或等于90 mm Hg;成人收縮壓大于或等于160 mm Hg,舒張壓大于或等于95 mm Hg為高血壓病;成人收縮壓在141~159 mm Hg之間,舒張壓在91~94 mm Hg之間為臨界高血壓病;診斷高血壓病時必須多次測量血壓,至少有連續兩次舒張壓在90 mm Hg或以上才能確診為高血壓病。僅一次血壓升高者尚不能確診,但需隨訪觀察[4]。
另外,觀察患者如有頭痛、頭昏、耳鳴、失眠、乏力、記憶力下降等類似神經衰落表現或伴有劇烈頭痛、血壓急驟升高、伴噴射性嘔吐,甚至意識障礙和癲癇樣發作,系高血壓病腦病表現。高血壓病合并有冠心病時,可有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表現,晚期有左心功能不全,甚至全心衰竭的表現;腎臟也會有變化,可導致尿量的改變,如多尿、夜尿增多和浮腫,晚期原發性高血壓病伴心、腎功能衰竭時要觀察有無尿毒癥表現。
2.1 心理護理 高血壓病患者中有一部分為“白大褂高血壓病”,另有一部分為生氣后血壓上升,平息15 min后好轉,說明心理變化對血壓的影響在治療中的重要性。高血壓病是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的疾病,給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環境、關心患者、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藥物治療同時通過心理疏導、放松療法、傾聽音樂等心理治療,降壓效果明顯。參加適宜的集體活動如下棋、繪畫等,使患者保持樂觀情緒,達到治療和預防高血壓病的目的[5]。
2.2 藥物治療及護理 高血壓病個體化原則很重要,因其病情差異很大,年齡、體力、靶器官損害程度大不相同,并伴其他慢性病。WHO/ISH和美國JWC-VI推薦應用小劑量利尿劑和長作用鈣通道阻滯劑。在護理中:①要密切觀察水電解質平衡,有無高代謝障、鉀缺乏及過敏等不良反應;②用藥劑量應從少量開始,逐漸加量,一種藥效果不好時,可聯合用藥,超過5種應在監護下進行,并根據病情稍做調整;③密切觀察降壓效果,一般血壓降至150/(85~90)mm Hg為宜,降壓幅度不宜過大;④慎重用藥,應遵醫囑,中西藥不重復使用;⑤指導患者安全用藥,服用藥物應有明顯的標志,詳細說明服用時間、劑量和方法,定期檢查服藥情況,并結合日?;顒?,社會支持,簡化治療方案,改善其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2.3 飲食護理 在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情況下,高血壓病患者在飲食上,首先要避免高鹽飲食,因為長期高鹽飲食,對高血壓病的發生和發展,尤其是對中國人威脅最大的中風,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危險因素。此外,要避免高脂、高糖以及大量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注意每餐吃到七分飽,以新鮮蔬菜水果為主,晚餐清淡,不吃夜宵。
2.4 氣象因素對護理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影響血壓變化的氣象因素主要是氣溫與氣壓,而且高血壓病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冬季為高發期,這段時期應加強護理。另外,氣溫、氣壓的日變化較大時,對高血壓病患者是極其不利的,當氣溫和氣壓波動較大時,血壓波動性也高,在血壓水平相當的高血壓病患者中,血壓波動性高者,其靶器官損傷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亦相應增高。因此應特別注意氣溫與氣壓的日變化,密切關注患者的血壓情況[6]。
本文提出較準確的血壓測量方法并結合相關標準,以正確的診斷高血壓病,以期較早和較準確的治療高血壓病。由于高血壓病是多基因多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良的物理因素及社會環境相關,因此單純用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要從心理、藥物治療、飲食及氣象因素等方面綜合考慮,讓患者采取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盡早脫離或者減輕高血壓病的困擾。
[1]傅世英.高血壓病防治的新進展.黑龍江醫學,2006,38(1):1-3.
[2]孫春蘭.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與預防進展.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報,2009,21(2):74-76.
[3]李麗娟.高血壓病人的護理體會.吉林中醫藥,2008,28(8):599,611.
[4]王鳳霞.高血壓的護理新進展.哈爾濱醫藥,2007,27(2):58-60.
[5]張翠玲,梁艷萍,王荔弘,等.高血壓護理的研究進展.新疆醫學,2008,38:166-168.
[6]王玲,白原,劉小云,等.醫學綜述.醫學綜述,2007,13(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