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吳凱蒂
產后抑郁癥是女性在分娩早期出現的以哭泣、憂郁、煩悶為主的情緒障礙,抑郁多在產后3 d出現,持續7 d左右,多數產婦癥狀減輕或消失,也有的可誘發產婦精神疾病,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自殺或殺嬰。產后抑郁是目前產婦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疾病,應從多方面積極預防。
1.1 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者易于平衡心理,抑郁程度輕微,或時間短暫;性格內向者遇到不良刺激容易發生精神抑郁。
1.2 生理因素 分娩過程中,機體內分泌變化很大尤其是產后24 h,妊娠期間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逐漸增高到峰值,分娩后3~5 d逐漸降至基礎水平。有研究顯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產后抑郁癥發生的可能越大。產時、產后并發癥及難產、滯產、手術產是產后抑郁的常見誘因。產婦疾病,尤其是感染發熱或殘疾亦可促發產后抑郁,有經前期綜合征者較正常人群發病率高。
1.3 心理因素 好強、固執、敏感等性格或分娩前后心理準備不足,可造成產婦心理緊張焦慮,從而延長產程導致胎盤娩出時出血量過多。部分產婦受傳統育兒觀的影響,一旦出現心理預期失落,情緒大多轉為抑郁消沉;由于分娩前后機體內分泌變化,孕產婦情緒自控力差,外界的微小刺激可能成為強烈的心理應激源,而產后的心身疲憊是其在應對方式上多被動采取壓抑消沉的行為;對做母親角色轉換心理準備不足,心理上有失落感;部分個體有幼稚化現象,產后育兒知識及經驗不足,產生較重的挫敗感。產婦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幸事件又大大的影響其心理。
1.4 家庭及社會因素 對產婦而言,最大的社會支持來源于其丈夫。個人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對婚姻的滿意度,家人對嬰兒及產婦的滿意度,產后家庭各睦程度,經濟負擔能力,婆媳關系的和諧程度,產婦自己的工作取向和孩子照看情況等。這些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的缺陷是促發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家庭成員對嬰兒性別的其歧視、夫妻兩地分居、低齡產婦、單親家庭、多子女家庭。
2.1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產婦由于分娩的疲勞,會陰切口的疼痛,剖宮產術后傷口的疼痛及子宮收縮痛等。都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過度的勞累會直接影響產婦的情緒。盡量給產婦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探視。產后是產婦情緒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都易激怒,尤其是敏感的話題,應加強護理工作效率,治療和護理時間要盡量集中,減少不必要的打擾。
2.2 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使產婦不感到孤獨,使產婦處于一個溫暖的家庭中,家庭成員除在生活上關心體貼產婦外,要傾聽產婦的傾訴。幫助產婦從心理上樹立信心,及時調整孕婦的一些不良心態,消除心里的煩悶。不能對生男生女有任何的抱怨。讓產婦覺得自己和孩子在家人心目中占有同樣的地位。盡量給予她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使產婦正確認識社會并提高處理生活難題的信心,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家庭環境。
2.3 幫助產婦認同母親角色,做好母乳喂養指導 主動與產婦交流,關心她們,傾聽她們的想法和感受,指導產婦盡快適應母親的角色,介紹有關母乳喂養及育嬰的常識,教會她們護理孩子的一般知識和技能,幫助照料新生兒。宣教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有關新生兒生理現象知識,指導產婦的飲食和營養搭配,保證產婦營養和能量。鼓勵產婦多與家人朋友溝通,可以減輕其焦慮情緒,鼓勵產婦積極有效地鍛煉身體,保持充足的睡眠,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看一些產褥期保健知識及育兒方面的書籍。教育產婦學會照顧自己和嬰兒,順利進行角色轉換。
2.4 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護理水平。積極開展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使產婦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積極配合醫務人員順利完成分娩,醫務人員在與產婦的接觸過程中要親切,溫和,友善。表達出自己的關懷。要視患者為親人,使其處于一個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態,減少產后并發癥給產婦帶來的心理負擔。
產后抑郁癥不易被發現,更容易被忽視,早期識別產后抑郁癥,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認真做好健康宣教,多進行心理安慰,多數患者是可以恢復健康的。我國產后抑郁癥雖然只有15%的發病率,但已經嚴重影響了母嬰的健康。尋找適合各種類型患者的預防控制措施,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大力進行宣傳和教育,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導和幫助產婦,以產婦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給產婦以持續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能減少產后抑郁癥的誘發因素,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