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民
為探討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護理,本文對本院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初步分析,結合實踐,現將護理體會淺談如下。
1.1 病例選擇 我院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內科學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心電圖及心肌酶的動態變化給予診斷。
1.2 護理內容 絕對臥床休息:第1周要臥床休息,發病初24~72 h內病情極不穩定,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幫助進行,飲食與大小便均在床上進行,可臥床行腹式呼吸、肢體被動活動、擦臉,第4天起可進行關節主動活動,坐位洗漱、進餐,床上靜坐,床邊使用便器,但動作要慢[1],以防體位性低血壓;第2周,坐椅子上洗漱、進餐,由坐床邊、床邊站立逐步過渡到床邊步行、室內行走、室外走廊散步;第3周,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洗澡、上廁所。要保持環境安靜,避免不必要的搬動,限制探視,減少一切干擾和不良刺激,保證患者得到身心充分休息。供給足夠的氧氣,一般急性期鼻塞吸氧3~4L/min,合并肺水腫時用20% ~30%乙醇濕化吸氧,病情穩定時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1~2L/min,同時注意監測血氧飽和度,如出現左心衰或肺水腫、陣發性或持續性心絞痛、血壓偏低或心律紊亂應持續吸氧。立即建立1~2條靜脈輸液通道,能夠保證搶救藥物及時應用。緊急情況下如靜脈不好扎,可考慮靜脈留置針或鎖骨下靜脈穿刺。加強監測密切觀察病情,心電監護,隨時了解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尿量和心電圖的變化情況,及時發現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癥的先兆癥狀,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準備好各種搶救藥品和搶救器材,發現情況及時搶救。老年患者反應遲鈍,癥狀、體征不明顯,且出現并發癥的幾率比年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多、更嚴重,病死率也更高,故更應倍加注意。觀察患者的排便情況,指導床上排便方法,并說明其意義,保持大便通暢 。如患者血糖正常,可每天清晨服蜂蜜茶;飲食中增加纖維素含量;適當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促進腸蠕動;必要時遵醫囑服緩瀉劑或使用開塞露通便。確診心肌梗死后,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悲觀心理,應對患者態度和藹,語言謹慎,動作輕柔,減少不良刺激;多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其心理狀態,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并通過經常和家屬溝通,通過家屬了解患者的思想[2]。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給予全面綜合的臨床護理,68例患者死亡率為10.3% ,約80%發生在發病7d內,頭3d死亡率為46% 。再梗死患者死亡多在7d內,梗死面積越大,并發癥及心律失常越多[3]。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由過去的30%下降至4%左右。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機制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斑塊破裂及隨之而來的血栓形成,導致冠脈管腔急性閉塞,此類患者在急性期病情不穩定,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性期易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泵衰竭甚至猝死。故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合理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觀察甚為重要。綜上所述,在上述68例患者積極治療的同時,配合全面的臨床護理,68例患者死亡率為10.3% 。因此,在臨床護理時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個體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合理安排飲食,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適量的止痛鎮靜藥物,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本疾病,做好康復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才能達到早日康復、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1]張鍵,沈漢斌.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2):481-482.
[2]王亞麗.122例心肌梗死臨床護理體會.中國醫藥指南,2009,7(22):136-137.
[3]劉玲玲,等.橈動脈穿刺術的臨床護理36例.實用護理雜志,2002,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