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紅艷
自發性氣胸是指在無外傷或人為因素的情況下,由于肺部疾病使肺組織和臟胸膜破裂,或由于靠近肺表面的微小泡和肺大泡破裂,肺和支氣管內空氣進入胸膜腔所致[1]。以突然胸痛及呼吸困難起病,氣胸發生后胸膜腔內壓力增高,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礙。在各類氣胸中,自發性氣胸最為常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自發性病例120例完整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96例,女24例;年齡10~72歲,平均56歲,以10~30歲及60歲以上患者較多;原發性氣胸71例,繼發性氣胸49例,
1.2 臨床特點 起病大多急驟,但也有發病緩慢,甚至無自覺癥狀,部分患者發病前可有劇烈咳嗽、持重物、屏氣或劇烈運動等誘因。患者主要癥狀為胸痛75例,呼吸困難68例,肩背痛9例,心悸、休克5例。老年組以呼吸困難為主,青壯年組以胸痛為主。呼吸增快,發紺,氣管向健側移位;患側胸部膨隆,肋間隙增寬,呼吸運動和語顫減弱;叩呈過清音或鼓音;右側氣胸可使肝濁音界下降。并發縱隔氣腫時可聽到與心臟搏動相一致的嘎吱音或劈啪聲。有液氣胸時,可聞及胸內振水聲。
1.3 診斷 均經X線胸片檢查,X線胸片可見患側透光度增強,內無肺紋理,肺被壓向肺門,呈高密度影,外緣呈弧形或分葉狀。如胸腔有積液或積血,可見液平面。病情危重不容許做X線檢查時,可在患側氣胸積氣征最明顯處試行胸腔穿刺,如測壓為正壓且抽出氣體,說明有氣胸存在。抽氣后觀察胸膜腔內壓力變化,可判斷氣胸類型。
1.4 治療方法 根據自發性氣胸的不同類型與病因、發生頻次、肺壓縮程度、病情狀態及有無并發癥等選用適當的治療措施,常規給予吸氧臥床休息,肺組織壓縮<20%者給予觀察,患者肺壓縮<50%,無持續性漏氣,行穿刺抽吸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氣胸患者予胸腔閉式引流。
患者經休息、吸氧、胸腔穿刺抽氣、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癥狀完全緩解,肺臟完全復張98例,胸片提示肺大部復張20例,無效2例。
3.1 發病機制 自發性氣胸常繼發于基礎肺部病變,如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癌、肺膿腫、塵肺等。有時胸膜上具有異位子宮內膜,在月經期可以破裂而發生氣胸[2]。常規X線檢查肺部無明顯病變,但胸膜下(多在肺尖部)可有肺大皰,一旦破裂所形成的氣胸稱為特發性氣胸,多見于瘦高體型的男性青壯年。非特異性炎癥瘢痕或彈力纖維先天發育不良,可能是形成這種胸膜下肺大皰的原因。
3.2 治療 目前治療自發性氣胸方法有:①一般處理:所有氣胸患者均應臥床休息,限制活動。肺壓縮在20%以下、呼吸困難不明顯時不需抽氣,氣體可在2~3周內自行吸收,但應動態觀察積氣量的變化。吸氧可提高血氧分壓,還可能有促進氣胸吸收的作用。必要時給予鎮咳等對癥治療。有感染時,應視情況給予相應的抗生素;②排氣治療:閉合性氣胸積氣量少于該側胸腔容積的20%時,氣體可在2~3周內自行吸收,不需要排氣,但需要動態觀察積氣量的變化情況。氣量較多,肺壓縮>20%,癥狀明顯者,或張力性氣胸時,需要進行排氣治療。是否需要排氣治療及采用何種排氣方法,主要取決于氣胸的類型和積氣多少。緊急時,可迅速將無菌針頭經患側肋間插入胸膜腔,使胸腔內高壓氣體得以排出,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穿刺部位常在患側鎖骨中線外側第2肋間或腋前線第4~5肋間。人工氣胸箱排氣,此裝置可同時測定胸腔內壓和進行抽氣。穿刺針刺入胸膜腔后接人工氣胸箱,先測壓,根據壓力變化,判斷氣胸類型,再抽氣可每日或隔日抽氣一次,每次不超過1000 ml,直至肺大部分復張。張力性氣胸和閉合性氣胸應積極抽氣,必要時進行持續胸腔閉式引流。胸腔閉式引流可確保有效持續排氣,適用于各類型氣胸、液氣胸及血氣胸[3]。于鎖骨中線外側第2肋間隙處或腋前線第4~5肋間經套管針將引流導管插入胸膜腔或行手術切開后置入引流導管,一般導管外端接單瓶水封瓶引流,使胸膜腔內壓力保持在0.1~0.2 kPa(1~2 cmH2O)以下;③氣胸胸膜粘連術是指為預防自發性胸的復發,用單純理化劑、免疫賦活劑、纖維蛋白補充劑、醫用粘合劑及生物刺激劑等,注入胸膜腔,使臟層和壁層兩層胸膜粘連從而消滅胸膜間隙,使空氣無處集積,從而達到治療氣胸的目的。
積極治療原發病,認識到控制原發病對預防氣胸發生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穩定,注意勞逸結合,多休息。避免誘發氣胸的因素,如抬提重物、劇烈咳嗽、屏氣等,防止便秘。指導戒煙。在氣胸痊愈后的1個月內,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如打球、跑步等。
[1]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2]王吉耀.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8.
[3]李美霞,盧偉,林剛.自發性氣胸45例診療體會.中華醫藥雜志,2004,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