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英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婦產科成功施行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52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均已婚,平均年齡36歲(24~47歲)。有癥狀者28例,包括月經量增多及月經紊亂22例,下腹不適6例;無癥狀者24例,于體檢時發現。術前B超檢查了解肌瘤的大小、個數、位置、與內膜的距離。肌瘤直徑3~8 cm,單發肌瘤38例,2個肌瘤8例,3個肌瘤6例。漿膜下肌瘤24例,肌壁間肌瘤28例。宮頸肌瘤10例,宮體部肌瘤42例。宮體部肌瘤中,前壁肌瘤22例,后壁肌瘤14例,前后壁同時有肌瘤者6例。病例選擇標準:要求保留子宮者;術前仔細檢查子宮活動度好,無盆腔粘連,子宮體積<12孕周;術前B超檢查提示為漿膜下和(或)肌壁間子宮肌瘤;宮頸細胞學檢查排除宮頸疾病。
1.2 手術方法 常規陰道準備及術前晚清潔灌腸。采用持續腰硬聯合麻醉。膀胱截石位,肌瘤在前壁的取陰道前穹窿切口,肌瘤在后壁的取陰道后穹窿切口。于宮頸膀胱橫溝上0.2 cm處橫行切開陰道黏膜,深達宮頸筋膜,并向兩側延長切口至3點、9點處。緊貼宮頸筋膜向上分離子宮膀胱間隙達子宮膀胱腹膜反折。剪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于腹膜切緣中點縫線作為標志。從陰道前穹窿翻出子宮,暴露肌瘤,宮體注射縮宮素10U。縱行切開瘤壁,鉗抓肌瘤或沿分界處進行鈍性剝離直至挖出肌瘤,一次剔除肌瘤或經碎瘤后剔除肌瘤,其他肌瘤同法剔除。縫合子宮肌層及漿膜層,還納子宮入腹腔,縫合關閉陰道切口。若后壁肌瘤,橫行切開后穹窿陰道黏膜,分離直腸,剪開直腸反折腹膜,從陰道后穹窿翻出宮體。宮頸肌瘤,可不剪開反折腹膜,于腹膜外剔除肌瘤。
本組52例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單發肌瘤38例,2個肌瘤者8例,3個肌瘤者6例。肌瘤直徑3~8 cm,平均4.3 cm,肌瘤發生部位:漿膜下肌瘤24例,肌壁間肌瘤28例。宮頸肌瘤10例。手術時間41~95 min,平均57 min。術中出血量30~220 ml,平均112 ml。術后平均住院3.5(2~7)d。無輸尿管及腸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42例隨訪3~21個月,平均7個月,恢復良好。22例月經異常者20例恢復正常,2例癥狀減輕。6例下腹不適癥狀消失。B超定期檢查未發現殘余肌瘤。宮頸肌瘤10例,其中前壁6例,后壁4例。2例合并宮體肌瘤,剪開膀胱反折腹膜,進入腹腔,一并剔除宮頸及宮體肌瘤;其余8例均于腹膜外操作,手術時間35~55 min,平均 46 min,出血 30 ~50 ml,平均 42 ml。
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近年來在臨床逐漸開展的一種子宮肌瘤剔除術式[1]。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以下優點:對腹腔干擾小,手術創傷小[2]。無腹壁瘢痕及瘢痕所帶來的痛苦。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與經腹或經腹腔鏡下肌瘤剔除相比,視野相對較小,術前B超檢查對肌瘤的位置、大小、性質、數量等進行充分的了解非常重要[3],其結果決定手術途徑的選擇。當肌瘤位于前壁時,手術選擇切口為前穹窿,反之則手術選擇切口內后穹窿;當為多發肌瘤,前后壁均有時,則需同時切開前、后穹窿,且對于肌瘤位于宮底部等不易暴露的困難病例,有助于子宮的活動及暴露。當子宮體積較大或肌瘤較大時,可一邊將子宮外翻,一邊逐漸切開肌瘤包膜,剝離肌瘤,至能用單爪鉗抓住向外牽拉為止,或一邊剝離一邊將肌瘤切成小塊取出,以縮小肌瘤體積直至全部挖出肌瘤。術中徹底封閉死腔,瘤腔的縫合不當,留有死腔易導致術后病率的發生。我們常規留置引流管,避免瘤腔中滲液的積聚,導致術后感染的發生。術后常規應用縮宮素3 d,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創面出血。常規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本組52例無術后并發癥發生。
宮頸肌瘤尤其適合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與文獻報道相符。10例宮頸肌瘤中,8例為單發宮頸肌瘤,切開陰道黏膜后,分離膀胱或直腸,可直接切開宮頸筋膜達瘤體,直接剔除肌瘤,不進入腹腔,不翻出宮體,手術時間短,出血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較宮體部肌瘤更具優越性。但要注意術前B超,確定單發宮頸肌瘤。
對于多發性肌瘤,肌瘤體積較大,有盆腹腔手術史且伴有嚴重盆腔粘連及合并附件腫物者,宜行開腹手術[4]。術前進行詳盡的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本人認為,子宮體積<12孕周或肌瘤直徑<10 cm,是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較理想的手術適應證。
[1]柳曉春,謝慶煌,陳龍,等.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50例臨床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9):565.
[2]呂秋波,王少為,張毅,等.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1):49.
[3]林利,曹雅麗,鐘紅,等.非脫垂陰式子宮肌瘤切除術前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中國醫學影象技術,2002,18(1):81.
[4]張潔,黃立,陳妍華,等.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45例臨床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1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