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曉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3例患者,年齡在20~48歲之間,平均34歲,女性22例,男性1例。凹陷面積在2~4 cm之間。
1.2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檢查,無異常者方可接受手術。
1.2.1 供區的選擇 由于供區采用的是0.25%利多卡因+0.01%腎上腺素溶液局麻,并采用10 ml的一次性注射器及16號或18號硬脊膜穿刺針作為抽吸及注射器械,靈活性較大,因此只要是體表脂肪較多的部位均可抽吸,尤其合并體形美容抽吸時,可根據患者要求,選擇脂肪較多,影響體形美觀的部位,如:腹部,臀部,腿部,腰部,下頜部等。如僅做小范圍的單純脂肪顆粒注射,則以大腿前內側面為佳,因為此部位脂肪腫脹液注射飽和量較低,抽吸方便,而且該部位脂肪脂蛋白脂酶活性高于其他部位,其移植后成活率較高。
腹部纖維組織及血管較多,不僅難于抽吸,且出血量多,所以盡量少用腹部作為供區。
1.2.2 抽吸及注射 供區注射麻藥致局部腫脹發白發硬,注射器內可吸入2 ml生理鹽水,最大限度回抽針芯,使針筒形成負壓,并用紋式鉗鉗加針芯根部,采用扇形往復抽吸技術,左手平置皮膚表面平行以掌握抽吸的范圍和深度,根據需要獲取適量的顆粒脂肪。從供區抽吸足量的顆粒脂肪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洗滌,去除血性成分及游離脂肪酸,在受區邊緣外1~2 cm處用16號注射針開一小孔后,用16號硬脊膜針在皮下捅成密而均勻的隧道,擠出滲血,將脂肪顆粒緩慢而均勻注入,同時用手輕柔擠壓塑形。
本組23例患者,有一例出現色素沉著、感覺遲鈍,但3個月后逐漸回復,無紅腫、感染及繼發感染情況。20例隨訪6~12個月,效果較滿意。2例需注射第2次后達到滿意效果。
3.1 利用脂肪顆粒注射,對面部凹陷畸形的矯正目前已被許多學者感興趣并進行研究,有不少報道取得很好的效果。它的主要特點:A可適用于填充全身任何部位的凹陷。B只要嚴格按規程操作,每次注射后移植的脂肪顆粒都會有明顯存活,尚可反復進行注射。C因屬于自體移植,因而安全且無不良反應。D供區較多,脂肪顆粒易獲得,且不留瘢痕。E組織損傷小,操作簡單費用少。F可同時進行脂肪抽吸,塑形效果顯著。
3.2 自體顆粒脂肪移植,經一段時間后,會發生程度不同的吸收,大部分報道在40%-50%,甚至近80%[1]。大部分學者在臨床中都取得教滿意的效果,這可能與顆粒脂肪的收集、處理、受區的準備和注射方法有一定的關系。為了避免脂肪細胞過多損傷,提高移植后脂肪細胞的存活率,注射時應采用與抽吸時相同口徑的針頭,以避免注射時的高壓力破壞細胞。注射后輕撫塑形,以免細胞破裂,注射時宜采用單點多隧道扇形注射,以避免顆粒脂肪成團塊狀。同時使受區中央仍有組織上下相連,擴大了移植物與受區的接觸面,容易獲得營養而存活。如果受區中間存在緊張的垂直條索組織,往往會成為術后的凹陷區域,應捅斷。
3.3 影響脂肪顆粒移植后的因素有:A感染,即對有感染的受區不能做移植。B受區血運較差的部位脂肪顆粒易變性,機化后更易形成斑痕。C年齡、體質、營養、精神等因素對顆粒脂肪移植后的存活都有一定的影響。D新近形成的凹陷,其脂肪顆粒移植后的存活率較高。反之,形成時間較長的凹陷,脂肪顆粒存活率較低。E較表淺的凹陷脂肪移植后吸收率低,凹陷深者吸收率高。F每個部位注射總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出現較多的纖維組織增生或脂肪液化。通常采用受區水平面高出周邊正常組織0.2~0.3 mm即可。
3.4 為了保證受區能填充到足夠的脂肪組織,受區從麻醉到創面的分離都要保持一個針孔進出,且針孔應選在發際內或隱蔽處。如果受區內存在多個針孔,在填充時,這個針孔往往使得注入的脂肪組織溢出,達不到足夠的填充量,而且術后會遺留針孔的痕跡。總結這23例患者,每個部位注射量最多的達20 ml,僅有兩例吸收明顯,需要重新進行脂肪填充或其他移植物代替填充,其余21例均達到滿意效果,無需進一步進行脂肪注射填充。
隨著脂肪抽吸術的發展,脂肪顆粒注射移植近年來的世界范圍上已廣泛應用,但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關鍵在于移植的細胞是否成活,且成活率有多少,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脂肪組織移植中的理論問題將會不斷得到解決和證實。
[1]王煒,祁佐良.論整形美容外科發展的趨勢和走向.中國美容醫學,2004,(4):4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