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劉學進
口服藥物是臨床上重要的疾病治療措施,其副反應為臨床醫師所熟知。但由于服用的方式不當引起的藥物性食道炎還不被大家所重視。我們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近三年來通過胃鏡發現的藥物性食道炎的臨床資料,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24例其中男6例,女18例,年齡23~80歲,平均56.2歲,其中18例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肺心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病、腦血管疾病,引起癥狀的口服藥均非液體制劑,有膠囊、片劑、丸藥,服藥后1~24 h出現胸骨后疼痛16例,吞咽困難和吞咽疼痛4例,惡心嘔吐3例,嘔血黑便1例。胃鏡下所見:食管黏膜糜爛充血、圓形或條狀潰瘍、病變與周圍黏膜境界清楚,其中單純食管黏膜糜爛充血8例,多發淺表圓形或條狀潰瘍14例,單發潰瘍2例。病變部位食管上段4例、中段14例、下段6例。病理結果均為炎性改變。
1.2 治療方法 通過詢問服藥史、典型的臨床表現和胃鏡及病理檢查,做出明確診斷后,停服用可疑藥物,或者改換劑型,溫軟流食物或半流食,酌情應用黏膜保護劑和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及促動力藥物。
24例患者在3~7 d癥狀緩解。其中14例在6周后復查胃鏡,食道黏膜恢復正常,其中1例有食道輕度狹窄。
引起藥物性食道炎的藥物通常為片劑、膠囊、丸劑、特別是大片劑。口服藥物在通過食管時可能對食管具有損傷作用,藥物能否引起食管的損傷主要與兩種因素有關:①藥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如強力霉索溶解后其pH為2.5時可引起食管的損傷,而氯化鉀則可導致食管的靜脈炎或血栓形成而導致食管的損傷;②由于臥位時服藥、送藥的水量不夠,藥物體積過大,食管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狹窄,食管運動障礙而使藥物與食管的接觸時間延長,引起食管炎。常見的藥物有以下幾種:①高酸性藥物:如鹽酸四環素、鹽酸土霉素、色甘酸鈉、維生素C等。此類藥物溶解后具有很強的刺激性、直接對食管黏膜產生損傷;②細胞毒性藥物:如奎尼丁、氟尿嘧啶、氫化鉀、洋地黃毒甙、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多見。
藥物性食道炎與服藥方式和機體基礎疾病導致的食管黏膜與藥物接觸時間過長有關,服藥方式與發病有密切關系,睡時服藥,干吞藥片或服藥時飲水量少,為藥物性食道炎的常見病因[1]。自身患有食管疾病、食管運動功能障礙、食管受壓及老年患者發病機會更多,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藥物性食道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患病服藥機會多;有食管動力異常,影響藥片的輸送;食管易被扭曲的主動脈及擴大的心臟所壓迫;老年人唾液減少必然會影響中和胃酸的作用。因此,對老年人更要重視藥物性食管炎的發生。
具有服藥史,出現吞咽疼痛、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等癥狀的患者應疑有藥物性食管炎。進一步行內鏡檢查可以發現,食管黏膜充血、水腫、潰瘍等,潰瘍可以單個大漢瘍或散在淺小潰瘍,潰瘍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滲出[2]。長期用藥可導致食管狹窄,可能與食管的生理性狹窄有關,藥物性食管炎病變多發生在中段或下段。本組中食道中段14例,食道下段6例,食道上段4例。活組織病理檢查為黏膜呈急性或慢性炎癥、水腫、潰瘍等。本組中有4例取活檢為急性炎癥改變。因此,對此類患者應仔細詢問服藥史:包括藥名、劑形、劑量、服藥時間、休位、服藥時飲水量。結合胃鏡、病理檢查可診斷藥物性食道炎。診斷或懷疑藥物性食道炎后要根據病情及早停服該藥或改用劑形、改用注射劑,對癥治療,對慢性疾病長期服藥者,可暫時改用水劑、粉劑,可用黏膜保護劑口服后覆蓋在食管表面,起到抗酸、止痛作用并促使受損黏膜修復,對食管下段病變或并有反流性食道炎者酌情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阻滯劑及促動力藥物。
藥物性食道炎還未引起的足夠重視,其發病率和潛在的風險遠被低估[3]。作為醫務人員,我們有責任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為了最大程度減少藥物性食道炎可能性,我們細心全面的指導患者正確服藥尤為關鍵。我們的臨床體會有,口服藥物時要注意以下事項:①首先是服藥姿勢要正確,采取立體或坐位,做好保持90°或者45°。久病或吞咽困難者,應盡量用液體制劑,或服藥后扶起半坐位數分鐘,以免藥物滯留于食管[4];②禁止干服藥片,服藥時確保充足的飲水量,至少100 ml以上,使藥物在幾秒鐘內到達胃腔;③盡量避免夜間或臨睡前服藥,尤其是片劑和膠囊,最好是睡前半小時以上服藥,或者臥床休息前10 min;④每次服用一種藥物;⑤凡藥理作用不受食物干擾的藥物,均可在進餐時服藥,這種服藥方法,尤適用于不習慣一次大量飲水的老年人和婦女;⑥意識障礙的患者,要指導臨床護士將片劑或膠囊制成水劑,最好從胃管注入,注藥后,注水100 ml,沖洗胃管,以保證藥物完全到達胃腔;⑦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選用液體和小體積的替代品。最后,囑咐患者出現胸痛、吞咽疼痛或者吞咽困難時,應及時就診,這也是避免預防藥物性食道炎嚴重并發癥重要措施。
[1]Jespersen D.Drug-induced esophageal disorders:pathogenesis,incidence,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Drug Safety,2000,22:237-249.
[2]李益農,陸星華.消化內鏡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56.
[3]Jessica L O’Neill,PharmD.Drug-Induced Esophageal Injuries and Dysphagia.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2003,37(11):1675-1684.
[4]Balzer KM.Drug-Induced Dysphag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S Care,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