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
據(jù)1993年我國腫瘤死亡統(tǒng)計表明,大腸癌已從1973年常見腫瘤中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手術切除為首選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復發(fā)和轉移率都較高。我院采用奧沙利鉑聯(lián)合亞葉酸鈣、5-氟尿嘧啶方法治療大腸癌取得較好的療效。奧沙利鉑(Oxaliˉplantin,簡稱為L-OHP)化學名為左旋反式二氨環(huán)己烷草酸鉑,是第三代鉑類抗癌藥[2]。現(xiàn)將我院對40例大腸癌患者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入大腸癌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在39~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2.6)歲;經病理學證實均為大腸癌,卡氏評分>70。病程在3個月~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3±8.64)個月。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血便為主,伴有便秘及大便性狀改變者或腹瀉、腹痛,另有腹部腫塊、頑固性貧血等癥狀。所有患者化療前行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檢查,均正常。
1.2 治療方法 奧沙利鉑:按體表面積一次130 mg/m2加入250~500 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2~6 h,化療第1天,下午4時,因與氯化鈉和堿性溶液(特別是5-FU)之間存在配伍禁忌,本品不要與上述制劑混合或通過同一條靜脈同時給藥。應另外開通一組靜脈通路。5-氟尿嘧啶450 mg/m2靜脈滴注4 h(上午),第1~5天;亞葉酸鈣0.2靜脈滴注5-FU前,均為每3周1次。最好是選擇picc置層靜脈通路。奧沙利鉑使用前常規(guī)使用止吐藥(5-HT 3受體阻滯劑),口服B族維生素減輕神經毒性。其中1例5-氟尿嘧啶加入靜脈化療泵中,持續(xù)120 h恒速泵入。每個患者完成至少2個周期。
1.3 評價標準 根據(jù)WHO實體瘤療效評定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進展(PD),總有效率RR為CR+PR;不良反應按照WHO的抗癌藥物常見不良反應分級標準,分為0~Ⅳ度[3]。
2.1 臨床療效 4個周期的化療后,40例患者中2例患者完全緩解(CR),占5%;16例患者部分緩解(PR),占40%;17例患者穩(wěn)定(SD),占42.5%;5例患者進展(PD),占12.5%;總有效率為45%。患者腹部壓迫癥狀有所緩解,便血癥狀緩解,腹痛有所減輕,大小便不暢有所緩解。
2.2 毒副反應 主要表現(xiàn)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神經感覺異常。5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現(xiàn)象;1例患者的轉氨酶升高1度;4例出現(xiàn)2度以下的白細胞減少;3例患者出現(xiàn)肢端感覺異常及其他感覺神經異常,但無運動神經障礙,均為Ⅰ~Ⅱ度;7 d后自然改善。經復查肝、腎功能,未見對其功能造成明顯損害。
奧沙利鉑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DNA的合成,抑制DNA的修復,導致細胞死亡。奧沙利鉑聯(lián)合亞葉酸鈣、5-氟尿嘧啶治療大腸癌的療效突出,其毒副反應小,大多數(shù)患者能夠耐受。近年來研究表明奧沙利鉑結構中央的鉑原子被一草酸和1.2-二氨環(huán)己烷包圍,呈反式構象,通過產生烷化物,作用于DNA,易與DNA鏈上的C共價鍵結合,形成鏈內鏈間交聯(lián)及DNA蛋白質交聯(lián),從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復制使腫瘤細胞死亡[4]。5-FU作為治療胃腸道惡性腫瘤治療的常用藥,單藥一線治療胃腸癌的有效率僅21%。研究表明L-OHP毒副作用少,骨髓抑制輕微,無腎毒性,常規(guī)劑量無需水化,惡心、嘔吐發(fā)生率比順鉑低,不產生心臟毒性及嚴重聽力損害[5]。本次研究可以看出,L-OHP突出的副作用是外周神經感覺異常,隨著累積劑量增加而加重,在停藥12~13周后逐漸恢復,呈可逆性。對奧沙利鉑引起的感覺神經毒性囑其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可降低其發(fā)生率。CF是5-FU增效劑,加強用可增加5-FU抗腫瘤作用。L-OHP所致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不適,多為Ⅰ~Ⅱ度,聯(lián)合5-FU和CF治療大腸癌有效率達45%,療效高,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不良反應輕,患者可以耐受,值得臨床推廣。
[1]孫燕,管忠震,金懋林,等.奧沙利鉑單藥或與氟尿嘧啶-甲酰四氫葉酸聯(lián)合應用治療晚期大腸癌Ⅱ期臨床試用報告.癌癥,1999,18(3):237-238.
[2]林萬隆.奧沙利鉑的藥理作用及臨床作用.中國腫瘤臨床,2000,27(11):872-874.
[3]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8-47.
[4]Fakih MG.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and oxaliplatin(FOLFOX)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n cancer with severe liver dysfunction.Oncology,2004,67(3-4):222-224.
[5]Raymond E,Chaney SG,Tamma A,et al.Oxaliplatin:a review of preclinicalandclinicalstudies.Ann Oncol,1998,9(10):1053-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