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林
有研究表明螺內酯減少陣發性房顫再發。本研究旨在了解螺內酯能否有效防治陣發性心房顫動(房顫)患者的再發率,以探討螺內酯在房顫治療中的作用。最近我們應用螺內酯和胺碘酮治療64例陣發性心房顫動,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選擇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6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63.4±13.2)歲,心房顫動病程(9.1±6.3)月。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64.1±12.2)歲,心房顫動病程(8.5±7.1)月。2組年齡、性別構成、心房顫動病程及超聲心動圖測得指標間經統計檢驗均差異無顯著(P>0.05)。下列患者不收人本研究中:①急性或陳舊性心肌梗死;②中、重度心力衰竭;③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④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⑥收縮壓<105 mm Hg或舒張壓<65 mm Hg;⑦血鉀增高者;⑧中、重度咳嗽未控制;⑨QT間期≥0.40 s。
1.2 方法 治療組每日上午口服螺內酯20 mg和胺碘酮0.2 g。對照組僅每日上午服用胺碘酮0.2 g。均連續用藥2年。期間如有心房顫動伴快速心室率發生,2組均可短暫使用洋地黃制劑和腎上腺素β受體阻滯藥。2組患者均常規使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2組中如因臨床需要使用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者,則退出本研究。患者門診隨訪24個月。每周查一次心電圖,每月查一次動態心電圖,平素不適隨時就診做相關心電檢查。
1.3 觀察指標 ①陣發性房顫再發率和轉為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的發生率;②缺血相關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絞痛及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2.1 陣發性房顫再發率和轉為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的發生率:治療組陣發性房顫再次發作5例(14.71%),明顯低于對照組7例(23.33%),P<0.05;治療組轉為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 3例(8.82%),明顯低于對照組 5例(16.67%),P<0.05。
2.2 缺血事件的發生率 治療組為8例(23.53%),其中心力衰竭3例、心絞痛及心肌梗死3例、腦卒中1例、死亡1例,對照組為13例(43.33%),其中心力衰竭5例、心絞痛及心肌梗死4例、腦卒中3例、死亡1例,P<0.05。
房顫的發生源于心臟電生理改變和心房結構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纖維化是一個有害的過程,會引起細胞外基質沉積與降解失衡,以及成纖維細胞的過度增值等。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鹽皮質激素受體的激活是心房纖維化及房顫進展的重要促進因素,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能有效降低動物模型中心房纖維化及房顫的發生,進而作為治療人類房顫的潛在方法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鹽皮質激素醛固酮在心臟纖維化中的作用被廣泛探討[2]。盡管醛固酮在心臟中明確的機制和效應尚未清晰,但先前多種小鼠模型的研究顯示,增加醛固酮水平會導致心房纖維化的進展。有研究表明,作為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的螺內酯能降低心房纖維化及房顫的發生,可能機制為:①螺內酯與心肌纖維化相關的血管緊張素II(AngII)信號通路相關聯[3],AngII可激活Nox2的還原型輔酶II氧化酶引起心房纖維化,螺內酯能夠減弱細胞外基質蛋白的正向調節和特定AngII信號靶序列的表達,從而達到降低心房纖維化及減少房顫發生;②螺內酯可以改善左室心肌重構從而改善心功能,心功能的改善也可以減少房顫的發生。
本臨床觀察以胺碘酮為治療對照藥物,觀察到螺內酯聯用胺碘酮有效減少心房顫動發作次數,較單用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作用強。螺內酯確實能夠降低陣發性房顫再發率,減少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的發生率,而且能使心衰及冠心病等缺血事件明顯減少。提示胺碘酮聯用螺內酯后,具有明確的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作用,而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由于本臨床觀察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螺內酯是否能夠降低房顫的發生還有待于大樣本量的臨床觀察。
[1]Yang SS,Han W,Zhou HY,et al.Effects of spironolactone on electrical and structural remodeling of atrium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ogs.Chin Med J(Engl),2008,121:38-42.
[2]Young MJ.Mechanisms of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ediated cardiac fibrosis and vascular inflammation.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8,17:174-80.
[3]Bunda S,Wang Y,Mitts TF,et al.Aldosterone stimulates elastogenesis in cardiac fibroblasts via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independent action involving the consecutive activation of Galpha13,c-Src,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an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J Biol Chem,2009,284:166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