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海軍
心絞痛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穩定型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缺氧綜合征[2]。臨床特點為陣發性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常發生于勞力性心肌負荷增加時,持續數分鐘,休息或使用硝酸酯制劑后消失,其臨床表現在1~3個月內相對穩定。臨床治療上要主要通過約物冶療,同時戒煙、限酒;控制伴隨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合理膳食,控制過于油膩食物的攝入;緩解生活及工作中的壓力;適當運動,不宜過勞;使患者認清病情,提高患者改變生活方式及服藥的順應性。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80例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45~73歲,平均59歲,病程1~10年。
1.2 治療短期迅速緩解心絞痛癥狀的藥物,如可用于舌下含服的短效硝酸酯制劑(硝酸甘油等);改善預后的藥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制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類調脂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s)、f3受體阻滯劑;即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與長效硝酸酯類藥物。
治療后分別測量靜息血壓、心率,觀察心率、血壓雙乘積的變化;做血脂、血糖、心肌酶、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檢查,治療后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做12導聯心電圖,觀察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次/周)、心電圖ST-T變化。整個治療過程均不限制為緩解心絞痛癥狀而含服硝酸甘油片的用量,并記錄停減量。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為96.8%。治療心絞痛癥狀改善總有效率達為90%以上;心絞痛發作頻率分別下降95%:硝酸甘油消耗量下降94%以上。在治療過程中,1例出現腹脹、惡心,但仍能堅持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
穩定型心絞痛最常見的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3]。其他病因最常見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等亦可是本病病因。產生疼痛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心肌內積聚過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質或類激肽多肽類物質,刺激心臟內自主神經的傳入纖維末梢,經胸1~5交感神經節和相應的脊髓段,傳至大腦,即可產生疼痛感覺。這種痛覺可反映在與自主神經進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經所分布的區域-胸骨后和兩臂的前內側與小指,尤其是在左側,而多不在心臟部位。
心絞痛發作時立刻休息,癥狀一股在停止活動后即可消除。平時應盡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過度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便秘等。調節飲食,特別是進食不宜過飽,避免油膩飲食,忌煙酒。調整日常生活與工作量;減輕精神負擔;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相關疾病。通過藥物治療改善冠脈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降脂、抗炎、抗凝抗栓,穩定并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減輕癥狀和心肌缺血發作,提高生活質量。當然也需控制內在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促其消退。
對于穩定性心絞痛,標準藥物治療包括使用阿司匹林、他汀類約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β受體阻滯劑[4]。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二級及二級預防中,不但可以改善心絞痛的發作,還可降低心肌梗死及死亡的發生率。阿司匹林對穩定型心絞能患者來說,只要沒有禁忌證,均應用常規長期服用的藥物。近代藥物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的最大進展之一是他汀類藥物的開發和應用,它可以抑制膽固醇合成,增加低密度蛋白受體的肝臟表達,導致循環低密度蛋白清除增加,對已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經積極降脂后,明顯減慢疾病進展并減少以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對無癥狀、僅有客觀缺血依據或癥狀輕微的低危患者,應先試行藥物治療,而對藥物治療無效或癥狀頻繁出現者需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介入治療,以有效控制心絞痛癥狀,隨著心血管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新型藥物涂層支架及新型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介入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可以明顯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和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2-規范化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
[2]陳國偉,鄭宗鍔.現代心臟內科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48-1061.
[3]呂勇,邱振海,王尊,等.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山爾醫藥,2002:41-42.
[4]陳在嘉,高潤霖.冠心病.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9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