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芬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系由腦內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破裂引起腦實質內的一種自發性腦血管病,具有高血壓特性,又稱高血壓性腦出血。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既常見又嚴重的疾病。現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間收治的51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患者的臨床質料和護理體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間我院共收治的51例高血壓腦出血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患者,其中有男38例,女12例,年齡在45~71歲,平均年齡61.8歲。所有患者都有高血壓病史,平均五年以上的病史。其中出血有55%在殼核(外囊)區,15%在腦葉皮層下白質內,10%在丘腦,10%中橋腦,10%在小腦半球。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底節區為主,其余20%發生于腦干和小腦。出血量在30~150 ml。均為突然發病入院。
1.2 治療方法 所以患者在術前都經過CT定位,在局麻后用適宜長度的YL-I型一次性穿刺針,在電鉆驅動下穿顱進入血腫中心,在血腫腔內置入一根引流管,抽吸出液體狀血液,術后通過引流管注入尿激酶等溶栓藥物,將凝固血腫溶解后引流出顱外。
2.1 術后護理 ①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改變,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瞳孔。每小時測體溫、呼吸、血壓、脈搏一次,需維持血壓在(140~160)/(90~100)mm Hg之間,以防止血壓過低引起腦組織廣泛的缺血缺氧性損傷,導致腦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腦缺血、腦水腫;腦出血患者多為中樞性高熱,一般藥物降溫效不好,需采用物理降溫如:頭部置冰枕或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溫[1]。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②血腫腔引流的患者應避免引流管折疊、扭曲以保持引流通暢[2]。仔細觀察并記錄引流液顏色、性狀。如引流出新鮮血液則提示有再出血情況。應及時通知醫師處理,引流袋每24 h更換一次;③觀察肢體活動情況;④特別注意血壓情況,血壓超過21/13 kPa(160/100 mm Hg)應給予降壓處理,血壓下降應注意補充液體入量,注意有無心臟合并癥及消化道出血等;⑤不能進食者術后3~5 d開如鼻飼,嚴密觀察有無消化道出血,特別用激素患者,應注意有無腹脹、血下降、腸鳴音亢進。消化道出血者可鼻飼止血藥。
2.2 體位護理 患者需把頭部抬高150~300。使頭、頸、胸在同一斜面以利于顱內靜脈回流而減輕腦水腫.改善腦循環代謝。昏迷伴舌后墜者向前輕托起下頜角并糾正舌后墜.將其頭轉向一側以確保呼吸道通暢;昏迷伴嘔吐者宜取側臥位以防止誤吸。
2.3 并發癥的護理 ①因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一般需長時間臥床,所以需要防止肺部感染和防止褥瘡的發生。一般防止肺部感染采取翻、拍、吸的方法預防。翻:每2 h翻身1次,通過更換體位,使痰液順利排出。拍:每次翻身后拍背,震動痰液,使其排出。吸:必要時吸痰。另外,每日幫助患者做口腔護理;②防止褥瘡的發生,每3 h翻身1次、按摩受壓部位,以促進血液循環,每天早晚用溫水擦洗全身。保持床單位平整、干燥,及時更換床單,適當用氣圈墊于骨突處;③防止關節僵直與肌肉萎縮急性期保持患肢功能位,被動運動和按摩,防止足下垂、關節僵直、變形及肌肉萎縮。
51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行微創術治療后的3 d后引流管停止出血,生命體征穩定。25例患者在5 d后引流管停止出血,18例患者生命體征穩定。7例患者在發熱3 d后生命體征恢復穩定,5例患者因出顱內血量較多致呼吸衰竭在術后24 h內死亡。46例患者平均住院45 d,出院時46例患者基本可恢復Ⅳ級肌力和大部語言功能。半年內40例患者隨訪(隨訪率86.95%),26例患者可恢復Ⅴ級肌力和正常的語言功能。13例患者可達到Ⅳ級肌力和基本語言功能。7例患者僅能恢復Ⅲ級肌力日常生活需要他人料理。
一般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會表現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并且多伴有躁動、嗜睡或昏迷。血腫對側出現偏癱、瞳孔的變化,早期兩側瞳孔縮小,當血腫擴大,腦水腫加重,遂出現顱內壓增高,引起血腫側瞳孔散大等腦疝危象,出現呼吸障礙,脈搏減慢,血壓升高。隨后即轉為中樞性衰竭。出血量少時,血腫可以自行吸收消散,癥狀逐漸緩解。微創術治療具有安全簡便,損傷小,費用低,療效顯著的特點,已經成為內科治療腦出血的常用方法[3,4]。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在行微創術治療后,需采取科學嚴密的護理來保證術后恢復療效,降低病死率。
[1]劉琴仙,周南開.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護理田.重慶醫學,2004,33(4):638.
[2]陸立嵐,張玉愛.微創穿刺術治療重癥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護理.護理與康復,2006,5(6):443-45.
[3]劉欣.微創置管吸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急診醫學,2000,9(2):84.
[4]蔡宏基,吳光輝,林輝,等.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體會.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