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民,李書強
(澠池縣水利局,河南 澠池 472400)
“水土保持”一詞于1934年由李儀祉、張含英等先輩針對治黃工作,為防治黃河泥沙問題首先提出,并作為我國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變山區、丘陵區、風沙區面貌,治理江河,減少水、旱、風沙災害,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產的一項根本措施[1]的專用術語,一直使用至今。其主要任務是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2],也就是單純地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進入 21世紀,我國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過去單純的對自然征服和改造的思維方式,轉變為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把人與自然和諧作為指導工作的核心理念。在人與自然和諧理念的指導下,水土流失防治理念不斷發展和豐富,以人為本、保護優先,強調對原生態、原地貌植被的保護,可持續保護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遵循植被的地帶性規律,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開放式搞好水土保持等等,都成為新時期水土流失防治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3]。
新理念給當前水土保持工作任務帶來了新變化,即水土保持由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監測評價、水源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等組成[3]。與早期的水土保持任務相比,增加了預防監督、生態修復、監測評價、水源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等五項內容。原“水土保持”一詞已不能包括新時期水土保持的全部內容。
孫發政等 2004年以來多次提出用“水土生態保持”替代“水土保持”一詞。他認為水土生態保持是研究植被破壞、生態失調、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規律和水土生態保持基本原理的一門學問,據以制定規劃、加強監督和運用綜合技術措施,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充分發揮水土生態資源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維護和建立人類生產、生活和居住的良好生態與環境的應用技術科學。其內涵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對水土流失進行預防、監督和管理;二是依靠大自然循環再生能力對生態進行保護和修復,包括對生態景觀的保護;三是為防治水土流失而進行的生態綜合治理以及人工生態系統的重建;四是對水土流失進行監測和評價[4]。水土生態保持的內涵基本包括了新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任務,因此筆者認為把“水土保持”一詞適時調整為“水土生態保持”是必要的,同時建議將“水土生態保持”調整為“水土生態保護”。
不僅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新理念突出保護優先[3],而且水土保持的六大任務——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監測評價、水源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等,皆以“保護”為主線,貫穿水土保持工作的始終。
2.1.1 預防監督是從法律上對水土生態的保護
預防監督工作是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理念和任務進行調整的要求和體現。加強水保執法,突出預防為主,改事后治理為事前保護,依法加強對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的控制,在我國現代化、城鎮化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3],是國家從法律上對水土生態強制性的保護行為。
2.1.2 綜合治理的實質是保護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免受破壞和損失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在水土流失區域,通過對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的科學布局與實施,建立起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從而達到保護水土資源的目的。此項工作是原“水土保持”一詞的核心和主要任務,也是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和治本措施,也稱水土保持工作的硬件。其實質是保護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免受破壞和損失,使得治理區內水土資源相對穩定和平衡。
2.1.3 生態修復的核心是加強對修復區的保護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是通過落實管護制度、設置圍欄、補植補種、生態移民等措施,給修復區提供植被恢復和發展的一些條件,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實現大面積、低成本、快速高效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現有水土資源的目的,其核心是保護。
2.1.4 監測評價是對水土生態保護成效的評價
水土流失監測是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礎,通過對治理區包括開發建設項目治理區的水土生態環境、水土流失動態、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等的科學監測,取得一系列實際數據,分析治理成果,評估保護水土生態的成效和經驗,為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科學研究、治理示范、預防監督和管理決策提供大量、準確、及時、詳細的信息資源[5],為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決策、政策制定、項目實施等提供科學依據。
2.1.5 水源保護是通過建設清潔小流域實現對水源區的防護
水土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大量泥沙下泄,降低水利設施調蓄功能,加劇洪澇災害。同時,水土流失還攜帶面源污染物進入水體,對維護水源區優良水質構成威脅[6]。通過在水源區建設清潔小流域,實現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減少蓄水工程泥沙淤積等目的,達到對水源區進行防護的效果。實踐證明,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對于保護水源、改善水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
2.1.6 人居環境改善是新時期水土保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
人居環境改善是新時期水土保持實現可持續發展,同小康社會建設相結合,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相結合,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而提出的一項新的目標。通過開展城市水保和鄉村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提高治理區域內人居環境品位,保護和改善人居環境。
孫發政在《關于水土生態與水土生態保持的再認識》一文中提出了“水土生態”的系統觀點,他認為地球上的水和土不是孤立存在的,影響水和土存在的最大因素是植被(含農作物),水土和植被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體[4],水土生態理應屬環境范疇,可稱謂水土生態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條把水土流失的防治作為農業環境保護的一個方面進行界定,可見水土流失也是一個環境問題,并且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8]。我國的環境工作稱為“環境保護”,因此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用“水土生態保護”代替“水土生態保持”似乎更妥。
筆者基本贊成孫發政等關于“水土生態保持”的提法,同時也希望將“保持”改為“保護”,以更貼近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務和理念。
[1]余漢章.水土保持工程[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
[2]王禮先,朱金兆.水土保持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3]劉震.新時期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2009(10):1-4.
[4]孫發政,孫源.關于水土生態與水土生態保持的再認識[J].中國水土保持,2010(1):7-9.
[5]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淤地壩監測[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6]蔣巨峰.總結成功經驗 不斷開拓進取全面開創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J].中國水土保持,2010(1):1-4.
[7]劉震.扎實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J].中國水土保持,2010(1):5-6.
[8]焦居仁.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