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應權
(屏山縣水務局,四川 屏山 645350)
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別,加快城市化進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也為新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談不上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屏山縣在以“長治”工程為載體,促進新農村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屏山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金沙江下游北岸,地處川滇兩省結合部,是向家壩水庫移民大縣,同時又是宜賓市目前唯一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總面積1531km2,總人口30.2萬人,屬山區農業大縣。2009年生產總值1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26元。
屏山縣境內溝谷縱橫,生態脆弱,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地區之一,1988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 994.99km2。1989年開始實施“長治”工程,據1999年10月調查資料,水土流失面積降至 800.48km2(不含新劃入的新發鄉)。盡管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水土流失依然制約著全縣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向家壩水電站建設涉及到屏山縣“一城六鎮”近 6萬移民的安置,工程建成后,將淹沒全縣重要的經濟區域和沿江的特色水果產業帶,有大量的移民需要后靠安置。為實現 “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這一目標,屏山縣以實施“長治”工程為載體,重構縣域特色產業,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以工程推動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以發展保障移民和扶貧”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路。
為有效改善移民接安區域的生產生活條件,培植起能夠吸引移民選擇安置的產業,破解移民過程中產生新的貧困問題,經上級批準,該縣決定在緊靠向家壩庫區的兔兒溪小流域、干溪子小流域先期實施“長治”工程,重點做大做強屏山獨具特色優勢的龍眼、椪柑等優質水果和茶、竹,力求在較短時間內形成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的規模比較優勢,打造出精品“水保工程”。
“長治”工程實施以來,屏山縣共治理小流域 4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416.42km2,項目區林草覆蓋率從1998年的32%增加到2008年的 43%,年土壤侵蝕量從1998年的 48.16萬t下降到2008年的30.25萬t。縣政府分管領導、水務局和水保辦先后有 6人被長江水利委員會和省水利廳、省人事廳評為長江流域和四川省水土保持工作先進個人或被授予水利行業技術能手和四川省技術能手稱號;2001年 8月,屏山縣被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縣”,清涼溝小流域也同時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長治”工程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實現了糧食增收、保障了項目區糧食安全;推行的開發性治理,培育了農村經濟增長點,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致富。糧食總產從1998年的1767萬kg增長到2008年的3036萬kg,人均產糧由1998年的307kg增長到2008年的 494kg,農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3917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 7590萬元,,農業人均純收入由1998年的1067元提高到2008年的 2329元。與此同時,治理開發典型也不斷涌現。
新發鄉科技示范園。為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強試驗示范的帶動作用,在新縣城城郊建立了一個包括科學試驗、科技展示、成果推廣、技術輻射四大功能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屏山縣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了示范樣板,為最終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全面、可持續增長探索了新路。
兔兒溪小流域。通過“長治”工程、以工代賑項目、財政資金專項工程的投入,引進業主參與工程開發,在錦屏鎮兔兒溪小流域的錦屏村、集翠村、芋和村改造老茶園 245hm2,新建良種茶園 267hm2,改建茶廠 2個,打造出“玉屏”名茶品牌;栽植蒼溪雪梨333hm2,發展優質黃花梨、黃金梨、豐水梨基地133 hm2,修建村級公路17.5km、入戶路19.5km,建沼氣池32口,最終建成了“屏山縣萬畝生態示范園區”(1hm2=15畝),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 80多人,使全村年人均增收100元,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星村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坡改梯 60hm2并全部用于發展經濟林,栽植優質枇杷30hm2、椪柑 23.3hm2、龍眼 6.7hm2;營造良種竹 20hm2;配套耕作道路 7.2km、蓄水池35口、排(灌)溝渠 5600m、沉沙凼 60口,整治山坪塘 2口;修建沼氣池22口(戶);建集中供水工程 2處、水窖 2口 200m3,安裝供水管道 5800m,解決了 59戶農戶的飲水問題。
一是要從宣傳入手,打造“人本工程”。“長治”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但要把它變成人民群眾滿意的德政工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為此,我們始終堅持從宣傳入手,通過“拉家常”、院壩會等形式,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給群眾,讓群眾理解工程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白自己在工程建設中的權利和義務,切實讓群眾參與到工程項目規劃、建設、驗收、資金結算、兌現公示等過程中,使項目區群眾在參與中轉變思想觀念,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充分調動了干部群眾參與建設的熱情。我們在干溪子小流域“五星綜合示范片”組織施工時,由于宣傳引導得力,群眾自愿籌資投勞參與治理,還自發為施工隊擺酒席“接風”,主動提供住房、鍋、碗、瓢、盆等。該村三組要建1口水池保灌溉,但左挑右選都會占到村支書鐘鎬富的祖墳地。施工隊犯愁了,不知如何是好。鐘支書得知后,夜里就悄悄把老墳搬走了,沒有索賠一分錢。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工程涉及占用田土,群眾也主動提供,至今沒要任何補償。《宜賓日報》記者采訪時,村主任曾凡先一語道破了大家的“心機”:“施工隊是給咱們送財來嘍,咱們沒有理由不支持!”
二是要從制度入手,打造規范工程。為確保“長治”工程的質量與效益,我們出臺了《屏山縣“長治”工程管理辦法》,制定并實施了 6項制度:①項目公示制,即對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與要求、資金補助標準、兌現補助資金等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將“長治”工程建成陽光工程和群眾滿意工程。②投勞用工承諾制,即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采取“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的辦法,由村民委員會向項目責任單位報送投勞承諾書。在實施干溪子小流域治理時,五星村群眾除承諾投工投勞外,還自籌17700元(300元/戶)與建水窖的工程補助資金捆綁,新建了兩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 59戶農戶的飲水問題。③招投標制,即結合“長治”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探索符合“長治”工程特點的招投標方法,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坡改梯工程、經果林工程等部分重點工程,采取比選法、競爭性談判等方法,確定工程建設施工隊伍,過程由紀委、監察、財政等單位進行監督指導,杜絕了人情工程、腐敗工程,規范了工程項目管理。④政府采購制,即對大宗物資和苗木的采購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確保了公開、公平、公正,杜絕了“關系苗”、“人情苗”、“壟斷苗”。2004年,兔兒溪小流域 400萬株茶苗,通過政府集中采購,以 230元 /萬株成交,與原概算及后期市場價相比,僅此一項就節約工程款10萬余元。⑤縣級報賬制,即在堅持權責關系不變的前提下,實行會計核算單位與項目組織實施單位行政隸屬分開的資金管理模式,縣水保辦為會計核算單位,鄉鎮水土保持工程實施指揮部或領導小組為項目組織實施單位。工程補助資金采取預付驗收結算制度,工程進度過半且質量達到要求時,按工程量兌現30%,工程竣工驗收后兌現 70%,施工隊交10%作為工程質量保證金,經一年自然考驗復驗合格后退還。⑥建后管護制,即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使用”的原則,推行工程建后管護制,將責任和利益掛鉤。通過建立建后管護制度,形成了“池有人管,凼有人淘,塘有人修,渠有人護,林有人育”的管護體系,使工程建后效益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揮。
三是要從項目入手,打造示范工程。在縣委、縣政府統一協調下,部門、鄉鎮要密切配合,將相關項目及資金捆綁集中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并采取分片包干或分措施負責方式實施,使之迅速形成規模效益。如 2004、2005年度我們在兔兒溪小流域的集翠、錦屏兩村的改茶梯工程中就采用了分片包干方式,分別在集翠村的點燈包、攔山包、海子沱實施改茶梯工程133.3 hm2,而在錦屏村的大田灣、通兒灣、爛田坎則將以工代賑項目、財政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改茶梯工程,共實施166.7hm2,使整個治理區域達到了300hm2的規模。2005年度,在楠木溝小流域的西村建龍眼基地、在書樓村建椪柑基地時,則采取了分措施負責方式,即水保部門負責改果梯及坡面水系、耕作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縣扶貧辦負責提供龍眼、椪柑種苗,使 48.7 hm2綜合治理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