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 宏 秦 輝
被告人當庭翻供的公訴策略
文◎程 宏*秦 輝**
當庭翻供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否認審判前向偵查人員、檢察人員所作的有罪陳述,提出無罪或罪輕的辯解。從證據學意義上說被告的當庭翻供屬于被告人的辯解范疇,是其行使自行辯護權的重要方式。從內容上講既有的抗辯性也有對抗性,即有的是為逃避罪責的惡意翻供有的是行使辯護權的善意抗辯。筆者認為被告翻供絕非空穴來風,必然有其自身的內在因素,例如被告的畏罪情緒、僥幸心理、證據體系的不嚴謹、偵查人員的瑕疵取證方式,這些都是被告翻供的可能原因。作為一名合格公訴人理應具備洞察與應對當庭翻供的相應本領,這也是考量一名公訴人庭審駕馭能力的重要方面。
盡管不同案件被告當庭翻供的理由千差萬別,但歸納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
(一)以偵查機關刑訊逼供為由翻供
刑訊逼供已成為當庭翻供的一項重要辯解理由,尤其是在直接證據較少賄賂、侵財類案件中。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都明確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以刑訊逼供、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定罪的依據。隨著被告人法律意識的增強,深諳刑訊逼供獲取的有罪供述沒有證據能力的道理,在審判定罪量刑的最后階段,也是被告人通過言辭陳述改變命運的最后時機,絕大多數都會孤注一擲而翻供。傳統上,刑訊逼供主要是指偵查人員采用拷打、肉體折磨等方法獲取供述的行為,其結果多表現為身體上的傷害。當前被告人提出刑訊逼供的理由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更多地表現為精神上的折磨,提出偵查人員對其的訊問采取長時間剝奪吃飯、喝水、睡眠、休息甚至強迫其服用精神藥物等方式。例如,有的被告人就辯解:“辦案人員已經好幾個晚上不讓我休息,幾個辦案人員輪流問我。他們輪著休息,困得我頭昏腦脹。最后我實在受不了,我為了睡覺才在筆錄上簽字。”
(二)因取證、固證的瑕疵而翻供
程序性辯護是辯護人或被告人無罪、罪輕辯護的一項重要理由,所謂程序性辯護是指以偵查機關搜集的證據以及在取得證據的訴訟活動中的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違背客觀事實,無其他證據佐證的缺陷為由的辯護。隨著程序公正理念的深入,被告人更愿意關注取證程序,而若程序上存在瑕疵,往往會導致對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產生懷疑。例如,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訊問的偵查人員不應當少于2人且應當在筆錄上簽字,但實踐中訊問筆錄上只有一名偵查人員簽字;勘驗筆錄的功能就是記載現場所發現的物證來源,法律明文規定現場勘驗筆錄必須有見證人的監督和簽字,但提供的勘驗筆錄缺少見證人簽字;證人證言不在法定的地點而又沒有征得其同意。程序性辯護的后果輕則導致部分情節不能得到證實,重則導致關鍵性環節不能排除合理懷疑而成為“疑案”。
(三)按照事先的串供事由來翻供
為了逃避法律的懲罰,被告人在案發前都習慣于采取各種手段來掩蓋罪行,以逃避司法機關的偵查,而串供就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串供既可能是同案犯之間,為逃避打擊千方百計與同案被告人串通一氣,如在監管場所里尋機傳遞信息,訂立攻守同盟等,在開庭時一反常態推翻原供;也可能與“一對一”的賄賂犯罪行賄人,以買賣、租賃、借用的各種名義來掩蓋受賄的事實;還可能是對證人進行利誘、威脅,唆使證而作偽證。被告人在串供時同時會制造各種假象來迷惑偵查機關,即使是罪行暴露被查取以后,也會以各種借口來企圖逃避懲處。
(四)以證據鎖鏈的不嚴謹而翻供
公訴的標準是證據確實、充分,這不但要求每一個證據都是確實無疑的,而且這些證據還必須達到足夠的數量,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鎖鏈。在這個鏈條中,如果存在脫漏的環節,或者關鍵細節上存在矛盾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就不能定罪,尤其是在犯罪的時間、地點、條件、手段、動機、目的、作案經過和具體情節等因素,其中任何一環有脫漏或者并不確實,或者在若干控訴證據之間存在無法解釋的矛盾現象,就可能導致公訴指控就不能成立的風險。因此,辯護人與被告人往往就會抓住某個漏洞而故意夸大,如被告人的庭前供述中承認于當晚八時下班后騎自行車到河邊強奸了癡呆女,但被告人當庭又證明其當晚七點半才下班,而從其單位至河邊騎車至少要一小時。這一常識的矛盾,無法排除合理懷疑,再加之刑訊逼供才招供的辯解導致其被宣告無罪釋放。
(一)被告人畏罪、僥幸心理
被告人交待了犯罪事實后,因為認識到法律后果的嚴重性,擔心失去自由甚至是生命的畏罪心理逐漸加重,自以為可以找到開拓罪責的合理理由,認為翻供有可能蒙混過關,減輕罪責,導致翻供率居高不下。被告人趨利避害最為明顯,總是消極供述而積極辯解,從翻供的主體來看,再犯翻供多于初犯,在押犯多于非羈押犯,判處死刑等重刑犯多于輕刑犯。重新犯罪的被告人具有對抗司法機關的經驗,將翻供作為逃避刑罰的慣用手段。在押犯易受到同監室罪犯的交叉感染,加上逃避懲罰、渴望自由的愿望更為強烈,與非押犯相比,翻供更多。被判處死刑等重刑犯,在求生欲望的促使下,總是竭力為自己開拓,以求獲得最后的生機。可見翻供并不排除冤假錯案,但是被告人的畏罪、僥幸心理是一條重要原因。正如龍宗智教授所言:被告人在偵查審訊階段,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在其意志最薄弱的時候,心理防線罪容易受突破,在審判階段,被告人處于逃避懲罰的僥幸心理因而常常翻供。[1]
(二)新律師法的頒布
新律師法進一步保障了律師的會見權與閱卷權,而且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受委托的律師自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可見,即便是檢察機關按照普通程序向法院移送主要證據復印件,辯護人也完全能夠掌握公訴機關的所有證據材料。
第一,律師會見權的加強,使得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更難突破,強化了拒供心理,從而增加收集證據的難度。
第二,近乎全部卷宗的閱卷權使得辯護人有更多機會發現偵查卷宗中的瑕疵,可以知悉案件的全部證據及全案的證據弱點、薄弱環節以及案件相關證人的證言或者其他同案犯的供述,這就為律師在犯罪嫌疑人和證人之間、犯罪嫌疑人和同案犯之間進行串供翻供提供了條件。
第三,新律師法賦予了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獨立的調查取證權和全面的閱卷權,律師在證據掌握方面形成了單向的信息優勢,這種狀況就給公訴人在審查起訴工作中如何分析案情和審查證據帶來了一定難度。公訴人在庭審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有的證據是原來未曾發現的,有的證據與指控證據相矛盾,對同一問題不同的證據角度不同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會打破原有的指控思路,延期審理的情況會增多,改變起訴指控意見的情形也會出現,在缺乏其他有利證據的情況下,還可能會造成案件的撤銷或不起訴。
(三)現行偵查卷宗制度的不足
作為七種證據類型之一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偵查機關是采取書面訊問筆錄來固定。從形式上而言,固定的供述筆錄無法反映動態的偵查過程,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嫌疑人交待問題時的表情與內心狀態,而且刑訴法也未就偵查機關向公訴部門移送哪些證據做出具體的規定,只是抽象地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作為移送審查起訴的標準,因此不同地方、不同偵查機關制作和移送的卷宗材料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偵查的全過程。
第一,對于訊問筆錄僅僅移送結案后期的綜合性訊問筆錄和第一份有罪供述的筆錄,這導致公訴人無法得知在立案時嫌疑人是如何供述以及偵查期限內嫌疑人是否有翻供的情形。
第二,偵查機關普遍采取“情況說明”的方式來證明發破案情況和嫌疑人是否具有自首、立功情節和偵查期間的表現情況。由于情況說明是由偵查人員出具,不可避免帶有主觀因素,公訴人也就難以審查偵查期間是否具有誘供和違法取證情況。
第三,實踐中偵查人員處于勝訴的目的,對于嫌疑人的無罪供述和辯解普遍不作訊問筆錄或記入訊問筆錄中,因此也就不會附入偵查卷宗中移送給公訴部門和審判機關,所以公訴人或審判人員也就很難從偵查機關移送的卷宗材料中判斷出犯罪嫌疑人前期是否有翻供現象。
針對不同的翻供理由,在庭審訊問、舉證、辯論階段采取不同的策略,這主要有:
(一)在庭審訊問上
1.間接訊問法,對被告人心理防線未被突破或未被完全突破、對公訴人心存戒心的情況下,公訴人可以先提一些次要,甚至是無關緊要的問題,而且要故意打亂問題之間的邏輯順序,以隱蔽訊問目的,迷惑被告人,打消其戒心,向實質問題滲透、逼進,從而達到推翻其翻供內容,讓其道出案件真實情況的目的。
2.遞進訊問法,對于供述反復無常、變化不定的被告人,公訴人訊問應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含而不露,使被告人摸不清公訴人訊問的真正企圖,在被告人毫無戒備的情況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逐步引深,使其處于進退不能的境地。具體做法是在關鍵問題上采取依次推進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方法,步步設卡,層層發問,環環緊扣,快速地接觸犯罪事實和關鍵要件。這種方法要求公訴人思維敏捷、口齒清楚,將有關問題按照邏輯順序依次串聯在一起,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發問,打亂被告人設防,不給被告人以喘息的機會。
3.質疑問難法,對在庭上拒不認罪的被告人,抓住其回答的不一致之處,攻其不備,使其不能自圓其說。
4.曉以利害法,對有自首情節的被告人當庭翻供,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公訴人應當宣讀被告人原始供述筆錄,并對筆錄中被告人的供述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訊問,闡述構成自首條件的法律規定,并提出有其他證據證明,足以認定被告人有罪。
5.問論結合法,對出于僥幸心理翻供的被告人,可首先作進一步訊問,然后再明確揭露其翻供或欲翻供的真實原因,將訊問與適當的論述相結合,使訊問與論述相得益彰,產生遠大于單獨訊問的力量。
(二)在庭審舉證上
1.對比分析法,對被告人時翻時供,供述極不穩定的案件,公訴人可以通過對被告人歷次供述內容的對比,找出其中的同異進行分析論證,以揭示當庭翻供的不合理。
2.環環相扣法,對于被告人翻供后,缺乏其他直接證據而不得不以間接證據來定罪的,公訴人可以通過邏輯嚴密、編排合理的舉證順序,用證據之間的有機連貫性來駁斥辯解的虛假性的方法。
3.多媒體示證法,對于作案手段復雜和證據較多的案件,宜運用多媒體示證系統全面直觀形象地將各種證據在法庭上展示,增加法庭審理和公訴指控的透明度,強化指控的說服力,提高庭審效率。
4.當庭對質法,對推諉責任、避重就輕的被告人,公訴人可請求法庭將證人或同案人帶入當庭對質訊問,找出其中的矛盾和破綻之處,揭示被告人翻供的不實之處。
(三)在法庭辯論上
針對被告人提出的翻供理由,公訴人主要圍繞辯護中的矛盾來證明其虛假翻供,這種矛盾可以是邏輯上的錯誤,也可以是違背基本常識、客觀規律和當時的特定環境。這要求公訴人在法庭辯論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瞬間的洞察力,發現并抓住被告方悖逆案件之某個細節的翻供,如果這個細節違背基本常識與邏輯,予以駁辯,可使辯方立論動搖,甚至全線崩潰。如一起盜竊因抗拒抓捕而轉化為搶劫的案件中,被告當庭翻供說自己是在被打掉四顆門牙后,情急之下出于本能咬傷了警察,未首先使用暴力不構成搶劫罪。公訴人當即出示被其咬傷的民警胳膊拍照:“你在被打掉四顆門牙后,怎么能咬得出兩排完整的齒痕?”某甲無言以對。法庭辯論的關鍵在于被告人忽略了當時的客觀環境,并進而導致了常識性的邏輯錯誤,公訴人必須抓住這種邏輯錯誤來反駁其虛假翻供。
對運用現有的證據及上述方法仍不足以定罪的,或者對被告人申請通知的證人變證有疑問但無法當庭查清的,或者被告人翻供的理由需要查清的,公訴人可以依據刑訴法第一百六十五條第(二)項的規定,建議延期審理。待休庭補充偵查后,如果被告人翻供無理,應再次提請開庭,被告人在翻供過程中有犯罪行為的,應依法嚴厲查處。如果被告人翻供理由正當,應當查清事實后,依法妥善處理。
注釋:
[1]龍宗智:《試論與當庭供證相矛盾的庭前供證使用》,載《法學》2000 年第 1 期。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檢察院公訴科[211400]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檢察院政治處[2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