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國亮 陳 蓉
審查逮捕工作中適用“無逮捕必要”探析以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檢察院不捕案件為分析樣本
文◎馬國亮*陳 蓉**
筆者試從彭州市檢察院不捕案件數據入手,分析“無逮捕必要”不捕的適用現狀、立法缺陷、現實障礙及改進措施。
(一)不捕案件數據變化及成因

科目時間批準逮捕 不構成犯罪不捕 證據不足不捕 無逮捕必要不捕件 人 占受理數比例件 人 占受理數比例件 人 占受理數比例件 人 占受理數比例2006 2007 2008 322 276 260 467 390 342 92.4%90.7%84.6%3 6 2 14 7 3 2.0%1.6%0.7%9 3 1 7 15 8 24 2.9%1.9%6.0%7 10 20 10 25 35 2.7%5.8%8.7%
一是不構成犯罪不捕案件逐年下降。其在不捕案件中所占比例由 2006年的 35.5%、2007年的 17.2%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4.6%。主要原因在于:偵監(jiān)部門提前介入案件數量增加,引導偵查力度加大,部分不構罪案件因檢方提前介入及雙方及時溝通交流,在進入批捕環(huán)節(jié)前就進行了分流處理。
二是證據不足不捕案件變化不大。其在不捕案件中所占比例維持在20.4%和39%之間。主要原因在于:檢察機關日益重視案件質量和錯捕風險,審查逮捕標準有向起訴標準靠攏的趨勢,對公安報捕案件審查更趨嚴格。即使檢察機關加強了對公安機關報捕案件的提前介入、捕前會審和信息互通,仍難以消弭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對報捕案件證據充足性的認識分歧,該認識分歧和差距始終維持在一個幅度內擺動。另外,受刑事訴訟法規(guī)制,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案件的時間相對短暫,如發(fā)現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要求公安補充偵查,在有限的批捕時間內,補偵情況往往難以滿足檢方的審查標準。而且,有些證據一旦錯過了案發(fā)第一時間和報案的黃金時段,再調取的難度甚大乃至無法調取。因此,總有部分案件存在證據不足問題,其數量維持在一個相對波動的幅度內。
三是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逐年上升。其在不捕案件中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26.3%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62.4%和2008年的56.5%。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具體工作中逐步得到適用和體現;另一方面,逮捕責任和錯捕風險越來越大,特別在國家賠償法中,一旦檢察機關作出批準逮捕決定,在后續(xù)程序中,無論是檢察機關撤案、不起訴還是法院一審判無罪或者一審有罪二審改判無罪等情形下,作為批捕機關,都要承擔國家刑事賠償責任。檢察機關當然不愿意因逮捕不慎成為可能的矛盾和糾紛的起源和焦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無逮捕必要的適用成為檢察機關規(guī)避風險的合理手段。
(二)目前適用“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的主要類型
1.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學生,主觀惡性不大,社會危害不嚴重,對其依法從寬處理。此類案件占無逮捕必要不捕的34.3%。
2.犯罪嫌疑人系本地人,在本地有固定住所,主觀惡性較小,可保證訴訟順利進行的。此類案件占無逮捕必要不捕的7.1%。
3.犯罪嫌疑人具有中止、未遂、自首、立功等法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等情形,此類案件占無逮捕必要案件的 14.3%。
4.發(fā)生在親友、鄰里、同學、同事之間的輕微刑事案件,或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等人身傷害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認罪悔過、賠禮道歉、積極賠償損失并得到被害人諒解或者雙方達成和解并切實履行,社會危害性不大的。此類案件占無逮捕必要案件的22.9%。
5.犯罪嫌疑人系初犯、偶犯、過失犯、從犯、被脅迫或被教唆犯,有認罪、悔罪表現的,不具有重新危害社會或者翻供串供、毀證、妨礙作證等妨害訴訟進行可能,且情節(jié)輕微,案件基本證據已經收集固定的。此類案件占無逮捕必要不捕的20%。
(一)現有的法律對無逮捕必要的條件設定過于空泛,難以把握
1.“無逮捕必要”規(guī)定不明。什么是“無逮捕必要”不捕,現行《刑事訴訟法》實際上并無明確規(guī)定,其具體內容概括隱含地體現在 《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guī)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和第51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jiān)視居住:(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之中。由于其中的“可能”沒有任何界定,判斷其可能判處的刑罰是依據法定刑還是宣告刑也沒有相關規(guī)定,因此,承辦人對案件的“有無逮捕必要”顯得難以把握。
2.適用對象范圍過寬。無逮捕必要適用于“可能判處管制、拘役、獨立適用附加刑”的輕罪嫌疑人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不具有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罪行輕重與否,都可適用“無逮捕必要”,這顯然有悖立法本意。無逮捕必要適用的對象應為輕刑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不具有社會危險性的被判處較重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社會危險性”缺少細化的客觀標準。我國《刑訴法》第60條和第51條規(guī)定的“社會危險性”是采取逮捕或取保候審等措施的重要依據,也是“無逮捕必要”的直接標準。因“社會危險性”沒有細化的客觀標準,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及其大小主要依靠承辦人的主觀判斷。雖然高檢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質量標準(試行)》詳細列明了對犯有輕罪的犯罪嫌疑人適用“無逮捕必要”的情形,為實踐中統(tǒng)一適用“無逮捕必要”提供了一個標準。但該規(guī)定只是檢察機關制定的內部試行規(guī)定,其效力尚需進一步提高,內容尚需進一步完善。
(二)“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缺乏后續(xù)監(jiān)督和風險管控機制
1.檢察機關對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的后續(xù)監(jiān)督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據及機制。高檢院及上級檢察院也未對此類案件的跟蹤監(jiān)督出臺具體司法解釋或工作細則。另外,在技術層面,檢察機關目前使用的統(tǒng)計報表系統(tǒng)是按照部門設置的,批捕和起訴分開統(tǒng)計,不捕后的案件走向、是否中止訴訟、案件流失等情形在偵監(jiān)部門無法反映,難以實現對這類案件的監(jiān)督。導致在檢察機關作出無逮捕必要不捕決定之后,這部分案件就回流公安機關,如果公安機關隨后沒有移送起訴,檢察機關也沒有主動了解掌握相關情況,這部分案件就放任自流了。
2.公安機關對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缺乏辦案規(guī)范和辦案動力。公安機關對該類案件并無專門的辦案規(guī)則,基于公安機關以羈押和逮捕為導向的辦案思路,不少偵查人員對不捕案件后續(xù)工作重視不夠,認為犯罪嫌疑人已不再羈押,采取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住等手段在辦案時限上沒有壓力,再加上警力短缺、工作繁忙等原因,導致不捕案件長時間停滯在公安機關偵查環(huán)節(jié),難以及時結案。
3.法院對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缺乏辦案規(guī)則和受理意愿。法院對該類案件也無專門的受理、立案、審判等司法解釋和辦案規(guī)范,因犯罪嫌疑人沒有被限制人身自由,在進入法院訴訟環(huán)節(jié)后,缺乏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手段,因部分存在被告人傳喚不到庭的現象,法院對該類案件抱持警惕和抵觸態(tài)度,甚至部分法院內部規(guī)定“人不羈押不接卷”,不捕直訴難以實現。
4.非羈押強制措施本身缺乏相關法律實施細則和配套機制保障。當檢察機關做出無逮捕必要不捕決定后,公安機關隨之對犯罪嫌疑人變更為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住強制措施。但非羈押強制措施的現行立法存在缺陷,缺乏相應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細則和司法解釋,監(jiān)管主體責任義務不明,監(jiān)管手段單一,無相應的人力物力保障配套機制。監(jiān)視居住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限制的強度雖然要比取保候審大,但法律并沒有如何進行監(jiān)視的規(guī)定,適用條件與取保候審也沒有區(qū)別,在實際中應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一)建立無逮捕必要適用標準,明確適用條件
筆者認為,對無逮捕必要性的把握可從以下方面把握:一是犯罪性質不惡劣,罪行較輕,這是適用無逮捕必要的先決條件。從法定刑的角度考慮,一般限于應當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罰金等刑罰的案件。二是主觀惡性較小,再犯的危險性不大,這是適用無逮捕必要性的基礎條件。三是能夠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這是適用無逮捕必要性的必備條件。
(二)建立無逮捕必要后續(xù)監(jiān)督管控機制
首先是制定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法院關于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的工作細則,就無逮捕必要案件的審查批捕、移送起訴、審判作出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使得流失、中止的刑事案件能夠進入檢察監(jiān)督的視線。其次是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法院聯(lián)合組建不捕案件信息平臺。通過這一信息平臺,檢察機關可以及時獲知案件處理信息,并糾正不規(guī)范偵查或違法偵查;另一方面也會促進公安、法院的工作,保證證據補充更及時,案件審結的效率更高。
(三)完善非羈押強制措施配套保障機制
一是加大犯罪嫌疑人違反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非羈押強制措施的成本。根據犯罪嫌疑人危險性及罪行大小,規(guī)定高額保證金,一旦違規(guī),保證金即予沒收,再予逮捕后,不得保釋;或將在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期間脫逃視為從重處罰的一個情節(jié),使犯罪嫌疑人感到“逃跑不劃算”,經濟上不劃算,永遠被追捕不劃算,最終會落入法網不劃算。[1]二是加大保證人的責任。對未履行保證人義務的,由公安機關予以相應的行政處罰;對協(xié)助或者有意讓犯罪嫌疑人脫逃的,依法追究相應刑事責任,促使保證人審慎擔保并竭力履行保證人義務。三是充分發(fā)揮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區(qū)矯正的作用,協(xié)助派出所民警加強對取保候審人和被監(jiān)視居住人的管理。
(四)建立“無逮捕必要”風險評估制度
可以從現行法律規(guī)定、犯罪的性質、人身危險性、犯罪情節(jié)和量刑情節(jié)四個方面來確定“有無逮捕必要”的適用。同時通過考察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品行,充分征詢被害人的意見,聽取有關單位和人員的建議,對以“無逮捕必要”而不批準逮捕的案件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深人分析,預測風險等級。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并做好相關預案工作的基礎上,考量作出無逮捕必要的實效性,防止因處理不當出現逃跑、涉檢上訪、集體訪等情況的發(fā)生,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
(五)在“無逮捕必要”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
對于有被害人的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無逮捕必要的,應鼓勵雙方當事人和解,并向雙方告知相關的權利和義務,講明法律政策,做好說服教育等息訴工作。筆者認為,適用刑事和解的“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宜限于以下范圍:(1)因民事或鄰里、親朋、同事之間糾紛、家庭矛盾引發(fā)的故意輕傷害案、過失致人重傷案;(2)非法拘禁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3)重婚案、遺棄案;(4)因生活無著而初次盜竊、詐騙的盜竊案、詐騙案,故意毀壞財物案;(5)挪用資金案、破壞生產經營案、侵犯知識產權案;(6)交通肇事案。[2]
注釋:
[1]孫謙:《逮捕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頁。
[2]陳學志:《偵查監(jiān)督工作中運用刑事和解的思考》,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第5期。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611930]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科[61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