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天寶 劉 靜
《關于有害環境活動所造成損害之責任、應對行動和賠償的國內法的編制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1992年《里約宣言》要求和2001年《21世紀第一個十年蒙得維的亞環境法發展和定期審查方案》而制定的關于環境損害的責任和賠償的問題的準則,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制定關于環境損害的責任和賠償的國內法律和程序。《準則》為有害環境活動產生的損害提供了責任、應對和賠償框架。全文分為14條,包括了以下內容:目的、使用范圍、定義、應對行動、責任、責任免除、共同和連帶責任、損害求償、其他求償、財政限制、財政保證、求償的時問限制、涉外求償以及有害物質行為和設施的分類。《準則》適用于環境危害行為導致損害的責任、應對和賠償。我國在環境責任領域的立法體系并不完整。在這種情況下,《準則》的制定對于我國的環境責任立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首先,在應對行動方面,我國可采取預防和修復行動的分類,并明確責任者和環境保護管理機關各自的義務。在責任規則上,可以采取《準則》的雙層結構,通過立法確定危險行為和設施的名錄,對于名錄內行為導致的損害采取嚴格責任;對其他行為則采取過錯責任。其次,對于環境損害,《準則》提供了具體的定義和識別方式,這對我國的立法有著補白的作用。在求償主體資格的確定上也應采取寬泛的界定方式,賦予公共機構和環境保護組織的起訴資格。最后,財政保證在確保環境損害賠償效果上也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