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北庚 鄧慧強
美國治理礦難中行政監管的經驗及其啟示
文◎肖北庚 鄧慧強
雖然我國憲法第5條、第11條和第15條均支持政府監管企業,并且“建立了以《安全生產法》為核心的煤礦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以及一個從中央垂直到地方的煤炭監管系統,但是這種監管法律體系和監管部門系統并沒有有效遏制礦難事故。在這種情況下,接受美國啟示則實屬必要。美國經驗是一整套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機結合的行政監管模式,原則上應當對其監管理念和“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進行“整體打包”,系統移植。這首先要求在中國真正確立“以人為本”“安全就是效率”的安全理念,其次是強化政府對安全生產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監管。就其精華而言,并針對我國行政監管的實際,則有兩點特別的啟示:第一,設立賠償委員會。可考慮在國家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內部設立專門的賠償委員會,建立由國家代理受害礦土向企業索賠的制度。第二,以激勵性方式為主監管企業。企業始終是行政監管的重點與核心。國家應該主要運用激勵性監管措施對企業進行規制。對企業監管的目標是使企業形成安全自覺。理想的做法是運用激勵監管方式,讓賠償成本高于改善生產環境的成本,使企業在為礦土購買工傷保險,提供必要的醫務設施和條件,以及加強對礦主和礦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訓等環節上形成一種自愿。其次,督促和監管企業主。
(摘自《河北法學》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