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玲 唐有興
人格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綜合,包括一個人的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知,是一個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情,是指一個人的情感、情操、情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意,是指一個人的意志品格,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行,是指一個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我們培養出的人不僅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高度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堅韌的意志品質。這一切構成一個人的健全人格。
中國的古典文學是世界古典文學的一支奇葩,古典文學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結晶,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它可以大大拓寬現代人的精神領域,滋潤他們的心靈世界,在情感熏陶中體驗并提升人生境界,從而構建起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有一腔報國之志卻被拒之門外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經歷種種不公待遇,被流放到偏遠的黃州時,蘇軾猶能感嘆“人生如夢”,把自己所遭受的厄運看作夢一般清淡;屈原在“舉世皆濁”的情況下始終沒放棄自己內心堅守的信條;“雖九死而不悔”,杜甫在生活極度困苦中仍牽掛著風雨飄搖的李唐王朝,關心著百姓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心懷國民與國君。
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人性之美如璀璨明珠。讓我們認識到,在身處困苦與絕望之時,更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緒、堅強的意志;更要有良好的性格、超常的抗挫折能力;更要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志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健康生活。面對困境,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相信自己,盡能盡力;面對污泥濁水,以掃清這污泥濁水為己任。我們不發無謂的感嘆聲,不做冷漠的旁觀者。面對時代新挑戰,我們從古典文學中吸取精華,不斷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中國的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它的藝術魅力震懾中外。它給人以真的啟迪,善的激勵,,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鑒賞古典詩詞,可以陶冶情操,加強修養,培養現代人純正的文學審美情趣。
古詩詞之美,首先在于它蘊含著及其豐富的美學內涵。詩人以多情之眼觀照萬物,觀山則情溢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自然山川、人情世態、歷史風云、現實人生,莫不涉筆成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讓我們享受人間的友情之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讓我們享受大自然的本色之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崇高而悲壯的美;“眾里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向我們展示了哲思之美。
古典詩歌詩歌里飽含著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反映了作家對人生真諦的探索,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走進這些詩文,與作家進行精神對話、心靈交流、思想撞擊,領悟到社會的本質、人生的真諦,激蕩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提高青少年的審美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文化品位。
其次是語言美。古典詩歌之所有創造出優美的意境,正是由于它語言凝煉、準確、鮮明、生動,不僅傳意,而且傳神。馬致遠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中以凝練的語言,通過一幅秋郊夕照圖的描繪,準確而委婉的旅人漂泊的心境。渲染出一派凄涼而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哀愁。語言音節和諧,畫面色彩清晰。而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壯年壯心不已”以清俊通脫的語言表現力老當益壯的壯士情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確是“一語突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以淳樸自然的語言揭示詩歌的內涵……
再次是風格美。風格是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所呈現出來的風貌,是作家的精神風貌和創作個性在作品中完整的體現。文學作品的風格體現著作家的人格。李白的詩美妙奇異、自然圓成,他的詩作章法跌宕起伏、變化莫測,以大膽的想象、驚人的夸張構成瑰麗奇特的意境。他的浪漫主義作品中燃燒著自由的欲望,顯露出蔑視禮法、鄙棄俗態的狂傲和追求理想的境界。并匯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氣勢,這種氣勢是他才氣、自信、豪邁、飄逸人格的體現。杜甫直面現實,抒寫憂民、感時、傷懷的詩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把國家的盛衰和自身的感受相融合,產生一種激蕩人心的感染力,形成一種抑郁頓挫的風格;柳永婉約清麗的詞,多是他浪跡天涯的生活寫照,他用鋪敘的手法、通俗的語言創設出真實感人的藝術氛圍,羈旅生涯歷歷在目、離情別緒催人淚下,具有一種纖柔、細膩的風格;陶淵明的田園詩恬淡自然如出水芙蓉
……
中國古典詩歌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其具有凝練的審美意象、豐富的情感體驗而呈現了人生的哲理。屈原“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中的執著進取精神;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寧靜心態;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沉痛;陸游“水窮山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然喜悅;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游春所得;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人生觀……這些都是詩人們從人生百態中抽象出來的人生感悟,給我們以理性的啟示。
詩詞中的哲理是同形象描寫相結合來表達的,如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首送別詩,抒發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而深厚的友情。深刻的哲理寓于離情別意的意象中,氣象壯闊,詩味雋永。
富有理趣的詩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似乎人人都見過的尋常景物中提煉出新的哲理思想。此詩句表面上是論說觀廬山的情景,實際上我們還會引申出:觀察、審視事物時,要從多角度出發,否則,會造成“當局者迷”的現象。怎樣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呢?社會改革家王安石的意思是:只要當時最高統治者信任他,就不必害怕反對者阻撓他實行新法了。而我們應該引申出為我們所用的常理:在處理問題時,只有站在問題的最高點,視線才不會模糊,才會看清事物的全盤,才能客觀地處理問題。
司馬遷說過:“古人為師,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鑒賞哲理詩,要用思辨的方法來解讀,透過事物的表面去發現蘊涵于其中的深刻道理,并以之指引我們人生的各個方面。所以說鑒賞古詩詞有助于培養學生人格中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廣泛性,以形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