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么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如何才能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創設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關于高效教學,學術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將高效教學做了一個隱喻:穿越玉米地。第一,誰穿得快(速度);第二,誰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誰身上的傷口少(安全)。高效課堂教學應該是將教學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動。
高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所謂“高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高效益的唯一指標。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如果說,一個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使他的學生學得快,學到的知識多;使他的學生樂于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情感上也愿意親近這位老師。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說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高效的。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創設好的課堂情境以使學生高效參與?如何真正使學生的情感、行為以及思維高效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我們可從以下角度進行研究。
體驗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體驗性是閱讀的重要特點,沒有體驗就沒有文本意義的生成。閱讀教學要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性建構,促進生命個體的總體生成,最終達到高效性,就必須重視和引導學生積極體驗。
1.營造良好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情緒
教育情境也可以稱為教學氛圍,好的教育情境應該充滿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氛,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作為主體的人的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體驗到求知的樂趣,體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體驗到平等、民主、理解和寬容,體驗到合作與和諧,能夠激發學生的向學之心和創新意識,使其主動地產生探索未知之境的渴望和勇氣。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從大處著眼,在深刻理解學生和教學的基礎上,致力于良好的班風、學風的創設,營造出有利于學生閱讀學習和發展的好的教育情境。
2.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學習情境
創設閱讀教學情境的途徑是多樣的。比如言語情境、實物情境、活動情境等。例如學習《再別康橋》,可這樣設計言語進行導入:“古人云‘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所以古人在詩文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更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現代人又是如何去體驗和理解離別的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同來領略現代詩人筆下別樣的離情別緒。”如此導入既自然合理,又為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邀約他們和老師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去體驗最真摯的情感。
活動和探究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二者強調的都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生命化視角下的閱讀教學將學生的閱讀視為一種生命活動,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重視學生閱讀知識的獲得,更重視學生對知識探究的過程性體驗。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大量可資活動探究的課題,歷史典故、文學現象、作家思想、社會熱點等等。閱讀教學中運用活動探究策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氛圍,樹立探究信心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注重營造和諧的氛圍,創設寬松的環境,以達到對學生積極性的激發;重視對學生的實時觀測,對教學程序的適時調整,使課堂教學生趣盎然。
2.拓展時空,誘發探究欲望
新課程標準要求樹立大語文教學觀,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因此,筆者認為課文教完后,應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一個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個性需要。
3.鼓勵合作,促進多維理解
探究性閱讀,是一種“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帶有很強的實踐性、參與性的自主學習,它使學生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學中,教師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
4.自由表達,體驗探究快樂
學生在情緒、興趣、注意、思維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同一種教學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語文課正是學生個性自由馳馭的領域,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個性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感悟。在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在平等中對話、交流、碰撞,要允許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自由表達。教育不再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演變成智慧的火種,它的目的是點燃學生獲取和創新知識的火焰。
“對話”理念的提出,給予閱讀教學豐富而鮮活的內涵。語文教學中的閱讀,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行為,而是多方參與的對話過程。在生命化視角下的閱讀教學中,對話交流既是一種教學觀念,也是一種高效性教學策略。閱讀教學中運用對話交流策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對話以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為前提,沒有民主平等的氛圍,對話就無法開展。所以,要真正在閱讀教學中實現對話交流,首先必須致力于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圍的營造。教師不僅應該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以理解、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創造,還應該教會學生以平等的姿態與他人和文本對話交流。
2.展開多向的對話交流。學生、教師和編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閱讀教學對話的前提和基石。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一言堂”的做法.兼顧全體和個別,既與全班學生保持對話,又能因材施教與個別學生進行交流。教師還應該以教學內容和文本為媒介,采取多種手段,積極地引導和促成學生之間和學生與文本之間多向的對話交流。
3.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認知水平的不同,所以對文章的感悟也會不同。作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不同感悟,也就是對不同生命的尊重,正是這種肯定,才能推動對話的發展。
4.達成溝通合作和互動交往。基于民主平等的對話必然會走向溝通與合作,“溝通與合作是對話教學的生態條件”;互動和交往則是在溝通、合作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行為。溝通合作和互動交往可以說既是對話的狀態、手段,也是對話的目的、指向。任何一種不能達成溝通合作和互動交往的對話,都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學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交往與合作,所以,教師要及時調控,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在對話中達成溝通合作和互動交往。
在現代教學中,“思”除了思考的意思結果外,還有一個重要意思——反思。學生的反思水平、反思程度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還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建構有重要影響。在反思和建構中,一方面個體的潛能、天賦、個性、創造力和審美水平得以顯現,對事物的意義形成建構;另一方面,在對事物意義的建構中,個體的潛能、資質和素養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實現了對自身的建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反思建構策略,讓學生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查漏補缺、自我完善是搞好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建構:
1.反思所學的知識內容,建構和完善知識結構。
學生的反思首先從所學知識開始,引導學生在反思中查漏補缺,實現知識與知識的有效鏈接,有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建構和完善。
2.反思閱讀學習策略,更有效地開展閱讀學習。
教師不僅應該引導學生就閱讀內容進行反思,還應該指導學生從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上進行反思,并總結歸納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更有效地開展閱讀學習。
3.反思情感體驗,完善自身的情感態度。反思包括理性和感性兩個層面,在對閱讀學習的過程性反思中,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反思。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既反思受所學內容激發而產生的感情,又反思自己對閱讀本身的情感態度體驗;既反思情感體驗的結果,又反思情感體驗的過程。其目的就是要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力和甄別力,促使學生端正閱讀態度,深化情感體驗,在知、情、意各方面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建構。
實現高效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老師的辛勞和智慧,我們希望在實踐新課程標準的同時,還語文閱讀教學以本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貫徹課標精神,做到閱讀教學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