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平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活動包括課堂討論、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等等,這些活動可以是新式的,也可以是傳統的;實施的地點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實施的時間可以是課前、課上或課后。如何有效地實施這些語文活動,要依據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活動方式,即“因材而動”。
1.精心選擇課堂討論問題。課堂討論的內容直接關系課題討論的質量,要精心選擇學生學習中有討論價值的問題,所確定的問題應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樂意接受問題帶來的挑戰,能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問題的難易要適中,要處于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內,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能讓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
2.把握討論時機,創設討論情境。教師要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課堂討論的時機。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當學生開始產生疑惑的心并開始進入狀況時,教師所創設的討論情境,所及時組織的討論,才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教學《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課時,由于課文是一篇哲理和思辨色彩比較濃厚的文章,因此學生對于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和觀點比較難于理解,經過認真研究之后,筆者最后決定從題目中的一個比喻的本體“人”及喻體“葦草”的對應關系入手,以形象化來切題,然后設置一個符合全文主旨的情境來讓學生感受和感悟主題,提升思想境界。具體做法是:采集一些葦草,然后找一些關于葦草特性的資料片和背景音樂,又設計了幾個討論的主題,如人和葦草看起來相差很大,其實他們也有著一些共性,你認為他們“共”在何處?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一大半的學生對于葦草的特性認識不足,他們會簡單地認為,葦草在這里代表柔弱,而經常會忽視葦草的堅韌性,這樣一來,人既柔弱又堅強的特點就很難和葦草相融合。對此,筆者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討論,在哲學思辨的氛圍中完成了形象化的語文教學。
3.要靈活設計討論的方法,控制討論節奏。課堂討論無外乎有三種:臨位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靈活選擇討論的方式,同時課堂討論要有張有弛,可能是熱烈活潑,也可能是總結時的沉穩冷靜。切忌問題尚未完成或還沒展開就草草收場。
4.保證討論時間,及時進行總結。課堂討論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因為只有在爭論中,他們的能力才能一點一滴地培養出來,盲目收尾只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養成思維的惰性。在討論中,學生積極思考、分析、爭論,但是他們最關注的是教師對自己的見解做出的反應,因而總結必不可少,總結時既要分析學生的見解,充分肯定正確的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要及時澄清學生中模糊的認識。
當老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個人無法解決或解決不完整時,生生之間可以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既能求得問題的解決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學會學習并增進相互之間的協作。生生交流可以在臨位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之間進行;有時可以進行課堂討論,但更多的時候是進行動手實踐。例如,筆者在教學《雷雨》時,讓學生分析主人公周樸園的性格,有的學生對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周樸園有其殘忍、冷酷、虛偽的一面,但是他也是人,有人的情感,因此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誠的。對于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是沿著其思路繼續分析,還是一言概之,轉歸于公認的分析,這個問題教師必須謹慎對待。筆者的做法是立即舍棄備課時的設計,沿著這部分學生的認識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分析人物。對于周樸園的真誠與否,有三種觀點,其中正方和反方的持有者占學生全體的90%以上。筆者把班里學生分為三組,每組挑選一個組長進行討論的組織和管理工作。由于這次這個問題比較尖銳,因此在課堂上組織的討論也特別熱烈。大家紛紛站起來發言,很多時候觀念不同的小組同學之間的爭論甚至達到了激烈的地步。在討論達到一定程度、真理即將浮出水面的時候,筆者又在關鍵點上給予了一定的點撥,最后向學生明確:魯侍萍和周樸園的情感糾葛有兩個關鍵,一是30年前,周樸園面臨婚姻抉擇時,他選擇了有錢人家的闊小姐,將真心于他的魯侍萍甚至親生兒子趕出家門,面對愛情與名利,他選擇了后者;二是他“日夜思念”的魯侍萍站在他面前,他又有重新彌補的機會時,愛情與名利,他還是選擇了后者。那么,他對魯侍萍的懷念,就是自私的、虛偽的。這樣,戲劇的矛盾沖突就更鮮明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在課堂活動當中,由于學生親自參加、親自體驗,所以他們積極性很高,不僅在愉樂中掌握了知識,并且會運用知識,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探究的機會。如在學習朱自清《背影》時,筆者建議學生在沒有學習課文之前每個人先寫一篇關于“父親”的小作文,注意要從不同的角度對父親進行刻畫,并提出把全部的作文拿出來給全體同學共同評比,選出優秀的作品進行研討,然后筆者再進行《背影》課文的學習。在學習基本結束的時候,筆者又組織了一次全班規模的對比和討論活動,主要圍繞《背影》摹寫父親的獨特角度和朱自清以典型角度創造典型形象的匠心進行討論,對比每個學生自己寫的關于父親的文章,分析優劣,逐條對比,在美文和自己的作文的對比中實現雙“豐收”,既深刻領會了課文,學習了技法,又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和分析能力。這節課結束后有個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原來語文是這么有趣的一門功課,我非常喜歡它,我一定要學好它。”
學生的課堂討論、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都需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進行,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完成。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是對學習本質認識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因為學生是通過互動﹑交流來構建他們的語文知識的,為此,教師要設計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且能體現語文內涵的活動,通過情境信息和語文關系,引導和組織學生經歷觀察、實驗、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活動,在活動中,使學生去認識、理解、獲得語文概念和結果,建構他們的語文知識。在這些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設計者、組織者,而且是學生的合作者。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在教學上給予啟發指導,要在情感上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同時,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互動的良好環境,要主動了解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包括心理上的、認知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幫助,更好地、更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活動中師生的互動。
語文活動是語文思維活動的載體,是一個非常亮麗的學習板塊,它是讓學生在其中自主體驗、自主探究的。我們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驗或感悟強加給學生,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在具體的接觸、研究、反思中獲得對語文知識的認識,提高素養,學會思考。由此可見,作為教師既要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又要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既要在宏觀上把握好指導課堂活動的思想和原則,又要在微觀上科學操作課堂活動的控制環節,只有如此,語文教學活動才能成功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