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權
詩以言志,詩以抒情。抒情是詩歌最重要的美學特征。因此詩歌教學的落腳點應放在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上。詩歌鑒賞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通過對詩歌內容情感的解讀和意境美的感悟,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而在詩歌教學中,要使審美層次不高的中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理解詩歌的情感和意境,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詩的華彩樂章中去。那么,怎樣在課堂上創設意境呢?筆者提出幾種方法供同仁們參考。
故事對孩子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教師如能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把與詩歌內容相關、情感相似的故事引進課堂,娓娓道來,就能讓學生在故事創設的情感氛圍中,不知不覺地走進詩歌的藝術境界和情感體驗中去。如教學《馬嵬》這首詩時,我給同學講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先渲染他們真摯的情感,長生殿盟誓的歡娛,再講述馬嵬事變玄宗賜死楊貴妃的無奈。學生很自然地就體會到了“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兩聯中玄宗的凄涼無奈,甚至可以想象到其逃難途中的狼狽神情和慌亂心情。在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強烈對比中,感受到詩人的嘲諷意味,從而體悟到詩的感情和意境。
教師用自己精練優美的語言去描摹詩中所繪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在腦中展開一幅幅立體的畫面。有條件的老師還可以借助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給學生一個直觀可感的形象或畫面,為課堂創設詩情畫意的美學氛圍,為欣賞詩歌創設良好的情境。如教學《錦瑟》時,讓學生體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凄美朦朧的意境,可以這樣給學生描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皎潔的圓月,下面是無邊無際的深青色的大海,海面上有一位美麗的少女,一邊緩緩地織著華美的錦綢,一邊黯然傷神,獨自垂淚。那淚水灑向海面,頓時化作粒粒明珠,與天上的明月交相輝映,此時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一化為三還是三化為一,抑或是三者合一?藍田美玉被深埋于地下,但其溫潤之氣和華美光彩卻在藍天山上空凝祥聚瑞,遠看似有近觀卻無,如夢似煙,可望難及,令人悵惘。通過描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走進一個空靈迷蒙、憂傷凄迷的意境中去。再如,學習《蜀道難》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蜀地奇險風光的畫面,使詩意和畫面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既感受到蜀道的高、險、兇,又體會到了詩人的浪漫情懷及對友人的牽掛,對國事的憂慮,對人生的感嘆。學習《雨巷》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朗誦的MTV,學生對雨巷的陰暗狹長、詩人的憂傷迷茫、詩意的朦朧凄迷有了深刻的體會,整個課堂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進行著。
所謂相關鏈接,即用學生較熟悉的,與要鑒賞的詩情感或意境相似的詩詞,來詮釋此詩,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或把與此詩相關的評論,講給學生使學生有較感性的認識;或把現實生活中的相似場景講給學生引發學生的聯想。用這種方法創設情境,常常會把學生引向一個較高的欣賞層次上來。如學習曹操的 《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可鏈接前人的評價“有吞吐宇宙之氣象”。學習《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體會詩人的開闊胸襟、雄偉抱負、自信態度、豪放情懷,可鏈接《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樣可以讓學生記憶中的詩境突然再現,一下子理解了詩意和情感。另外,聯系生活場景、讓生活走進課堂也是創設情境的一種有效方法。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場景富有詩質,與詩意相合,教師可多動腦筋,把生活引進課堂,讓詩歌融入生活,使學生在課堂上動乎情,悅乎心。這樣不僅詩的美學價值得以顯現,詩的教化作用也將對學生產生影響。如學習陶淵明 《歸園田居》中的田園風光、田園生活時,可讓學生講述見到的田園風光,把自己體會到的山村怡然自得的生活描述一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課堂上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增強其對物質誘惑的抵抗力。學習《琵琶行》,把現實生活或影視作品中相似的場景引進課堂,從而體會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沉感嘆,及這句話崇高的美學價值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即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向學生介紹詩人的思想經歷、詩歌的創作背景,以便做到知人論世,從而營造出理解詩歌特有的環境氛圍。如學習杜甫的《登高》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其“艱難苦恨”的復雜情感,可在教學過程中介紹詩人一生潦倒的遭遇,特別是詩人再次漂泊,滯留夔州,有家難回時,友人李白、高適、嚴武等人相繼去世的打擊,自己又年邁體衰,百病纏身,被迫戒酒的痛苦和凄涼,這種情況下,詩人抱病登臺,本為排遣憂郁反而更添新愁。在這些背景材料的烘托下,詩人常年漂泊的憂愁,壯志難酬的痛苦,年邁老病的孤獨,被迫戒酒的凄涼,國事身世交織的沉郁感情,學生就有了深刻的體會。再如,學習《琵琶行》時,介紹一下白居易被貶江州原因背景,學生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同是天涯淪落人”地深沉嘆息和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誦讀是詩歌教學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誦讀指導即指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停頓、語氣、語調、語速,在反復的誦讀中營造情感氛圍,學生也會在反復的誦讀中不斷地與詩人對話、交流,進而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感悟詩的意境美,提升審美能力。誦讀法是創設情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會深深地感染學生,讓學生迅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隨著朗讀情感的變化,與作者或詩中的人物產生感情的共鳴。如在學習《馬嵬》時,我讓學生自讀全詩,揣摩詩的感情基調,接著范讀全詩,讓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和情感,學生很快聽出詩中的諷刺意味,體會到應用平緩的語調、嘲諷的語氣來讀。然后再讓學生體會節奏和重音,學生很快體會到“徒聞、此生、空聞、無復、同駐馬、笑、為天子、盧家、有”等詞應重讀,因為這些詞起到對比反襯的作用,強化了嘲諷的效果,深化了詩歌的主旨。再如《雨巷》一詩,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輕緩的節奏中營造出憂郁、迷茫的意境,在憂郁迷茫的氛圍中看到了“那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感受到了詩人心中的哀怨和彷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精妙的問題,用精、少、活的問題吸引學生走進詩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激發研討詩歌的熱情和激情,也非常有助于課堂情境的創設。如教學《琵琶行》時,我用了“知音”的典故,提出疑問:鐘子期“巍巍乎高山,潺潺乎流水”,簡單的兩句話就被俞伯牙引為知音,那么這兩句話到底高明在何處呢?在《琵琶行》的音樂描寫中你可以找到答案。這樣一下子激起了同學們探究鑒賞的興趣,整個教學進程就順利進行了。再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創設情境:“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有何怨恨?杜甫為什么能聽出琵琶曲中的怨恨?兩個問題輕靈巧妙,創設了探究研討的氛圍,把學生引向了對詩歌深層內涵的思考。
情境創設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首先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精練簡潔,富有詩意和感染力。其次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朗誦能力,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情感要投入,教師自己首先要入境,才能創設好課堂情境,帶領學生走進美不勝收的詩歌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