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春 于 亮
(吉林大學)
探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
◆李鳳春 于 亮
(吉林大學)
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2010年,高校畢業生數量以630萬再創新高,預計 2011年將達到 643萬,2013年667萬,2015年為691萬。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高校畢業生供給總量與社會需求總量失衡
1.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屬于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失業最根本的原因,應當源自于市場的力量。中國作為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國家,勞動力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正是成功轉型的關鍵之一。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相對有效的勞動力市場,盡管由于戶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勞動力市場還不完善,但相對計劃體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針對高素質人才的一級勞動力市場相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屬于這個一級勞動力市場的。
2.高校連年擴招造成高校畢業生大量過剩。從供給方面看,連年擴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大規模擴招從以下幾個方面看不利于大學生就業:工資溢價的下降以及蛛網效應;過快的擴招導致高等教育信號發送機制作用削弱。在短時期內進行大規模的擴招,必然會使上述比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大規模的擴招并不意味著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數目的同比增加;擴招內部結構不合理導致相當程度的結構性失業。事實上,現在的就業情況是求大學生、碩士生容易,尋高級技師卻很困難,這是造成當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產業發展用人需求與高校畢業生求職需求失衡。一定時期的就業是與一定時期的宏觀經濟狀況息息相關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也必然與相應時期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密切聯系。20世紀 90年代以來,中國的第二、三產業都有非常迅速的發展,但主要仍是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無論從絕對數量上還是從增長速度上仍然明顯落后于第二產業的發展。應當看到,作為大學生的主要需求方第三產業,其發展是比較落后的,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瓶頸。
(二)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沒有市場化。高校的專業設置過窄過細,導致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較窄,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業機會少。高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調整,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教材陳舊,與時代脫節,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方面與社會的需求有著較大差距,形成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指導過程過短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
(三)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
1.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
2.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大學畢業生都希望能夠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但是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造成發達地區的就業壓力顯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賢若渴。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更加嚴重影響擇業與就業。
3.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覺得求職時優秀的成績和評優獎勵的證書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不惜通過造假來求得一張證書以騙取企業的青睞,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四)社會壁壘
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然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都有“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痛苦經歷,由于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戶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
1.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積極為畢業生到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工作創造條件:開辟常年性、規范化的渠道,并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利用準確、高效、全面地收集、篩選、分析、評估各類信息,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網絡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應抓緊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需求信息庫,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1.建設和諧社會,促進學生就業
高校要從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和主動性。始終堅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到學校各項工作中的重要突出位置,落實“一把手工程”。
2.加強畢業生就業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重視專兼職業務人員配備和素質的提升,通過校內培訓、外送學習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務質量。落實就業機構人員編制,將就業工作經費納入校、院系兩級財務預算。完善由校領導、職能部門、院系領導、輔導員等組成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積極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服務。
3.發揮導向作用,加強教學改革,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質量
高校應積極推進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及時調整、合理設置學科專業,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自身優勢和特色。按照“寬基礎、厚知識、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大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1.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閑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還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斗意識,到基層鍛煉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煉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2.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能力、專長和團隊精神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的規律,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3.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