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龍
試述探究題有效解答的應對策略
周仕龍
在高考語文試題中,探究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綜合性題型,對于考生來說,有相當的難度。本文以近年部分地區高考試卷中的探究題為例,探討了此類題型的命題意圖及解答方法。
語文高考 試題分析 答題方法
2009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中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第4題是一道探究題,題干是: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6分)不少考生的答案不能準確地回答“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等內容,針對考試中所暴露的癥結,筆者深感加強對探究題有效解答的研究與指導的必要,并從有效學習的層面進行了具有操作性應對策略的思考與設計,具體地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關于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探究能力的考查內容《2010考試說明》中的變化有兩個方面:
一是明確了“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的要求,具體闡釋為“要求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這就意味著,試卷上極有可能出現要求考生結合相關背景和創作初衷等資料對作品進行合理解讀的試題。
二是調整了考查要求。把去年的第一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以及內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中的“豐富”一詞刪去,具體闡釋為“要求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切入探究”。這就意味著,試卷上極有可能出現要求考生從上述五個方面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切入對作品內涵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進行專題探究的試題。
《考試說明》對探究內容的三點表述,其實涉及到文學作品鑒賞的五個要素,即時代、社會、作者、作品、讀者。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我們往往抓“時代”要素,分析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作品所反映的時代;抓 “社會”要素,分析這篇作品的社會背景;抓“作者”要素,分析作者心理、作者的人生經歷,或者其世界觀價值觀;抓“作品”要素,分析文本的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抓“讀者”要素,分析接受者自身的心理感悟,重新構建作品的意義。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探究性試題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從內容來劃分,包括:探究作品的豐富意蘊,探究作品的文化內涵,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探究文本中的思想內容或藝術表現方面的某些問題等等。從思維角度來劃分,探究性試題還應該有其他類型,有注重對文本進行深層挖掘的理解性探究,有突出對文本有機聯系的拓展性探究,有借助相關知識與生活體驗進行演繹或歸納的推斷性探究等等。類型不同,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就有不同。
1.理清題意探究。準確把握題目要求是做好探究題的重要前提。
例如,2008年江蘇卷現代文閱讀必考題,文學類文本的第15題:
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6分)
[評分標準]明確題旨2分,結合人物和情節分析2分;表明主從關系或藝術效果2分。
[病例答案]因為侯菊與侯銀匠是女兒與父親的關系,把較多的筆墨用于寫侯菊,可以更具體地表現父親對女兒的愛。
[評判意見]就題意而言,命題者意在要求考生理清文題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及其藝術表現的效果,上述答案雖然明確了父女關系,并肯定了父親對女兒的愛,但未能能理解人物之間的主從關系。所以只能得1分。
[參考答案]原先設計了5條,分別是:①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侯家父女相依為命,侯菊繼承了父親的精細、勤勞等品質,寫侯菊就是表現侯銀匠。②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女兒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地描寫此時此刻的情景,重點突出,可以使他的為人和生活準則具體化。③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寫侯菊,間接烘托出侯銀匠的人生況味。④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實寫侯菊,暗寫侯銀匠,以有形寫無形,更有情趣。⑤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更多描寫女兒出嫁前后的情景,在營構濃郁生活畫面中深刻表現中國傳統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長。
[答題規范](1)緊扣題意回答(如:寫侯銀匠是重點,女兒侯菊身上體現了父親的諸多優點),(2)聯系作品簡析(如:小說中寫到的……<情節>與其說是表現侯菊的……不如說是襯托侯銀匠的……),(3)表明結論效果(如:這樣寫充分體現了人物刻畫和主題表現的藝術感染力和匠心)。
2.依據文本探究。探究題源于選文,答題時決不能脫離文本。
例如,2007年廣州市二模題第17題:
有人認為《堅硬的荒原》中的老人的行為是殘忍的,令人恐懼和憎惡的。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結合文中老人的形象說明你的理由。(6分)
[評分標準]態度明確1分,結合老人形象2分;扣文本分析2分,結論1分。
[病例答案]我不同意這一觀點。從全文可知老人是在為征服世界、沖破黑暗而不懈地抗爭,他視三個孩子為他的生命,并用生命的力量去改變世界,從這個方面看他的意志是可貴與偉大的,可以說:他的行為是殘忍的,但更是壯烈的。
[評判意見]觀點是明確的,但結合老人形象的分析不確切、聯系文本的分析不具體、結論更是摸棱兩可。所以只能得1分。
[參考答案]同意,老人的行為確實殘忍。他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標,對別人冷若冰霜,甚至無視孩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價。當第一棵樹終于開花結果,孩子們實現了絕望中的期冀后,又進一步對他們實行了新一輪的役使與逼迫,這種做法超出了人之常情,簡直是人性的扭曲和泯滅。綜上所述,我認為這老人是令人恐懼和憎惡的,因為他很殘忍。
[答題規范](1)直接回答問題(如:我同意或我不同意。)(2)表明支撐依據(如:同意,就要搜集文中的與題目中的評價相同的信息;不同意,就要搜集文中的與題目中的評價相反的信息)(3)簡要分析升華(如:言行的違反常情、人性的墮落和扭曲,客觀的冷酷詭怪、主觀的悲壯偉大)(4)歸納一致結論(如:綜上所述,我認為他不……或正因如此,所以,我確認他……)
3.引述拓展探究。“引述”,就是要求運用語境探究;“拓展”,就是要求拓寬視野探究。
例如,2006年山東卷第19題:
聯系本文(朱增泉《文赤壁》),并結合學過的知識,談談你對蘇東坡的認識與評價。100字左右。
[評分標準]認識正確2分,結合文本和學過的知識2分,評價2分。
[病例答案]蘇軾,又稱蘇東坡。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詞風豪放。他創作的不朽名篇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評判意見]回答所涉及的常識不錯,也摘引了選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但篇幅不合100字的要求,也缺少自己的評價,所以只能得3分。
[參考答案]蘇東坡豪放、淡泊、豁達。人們期望蘇東坡能顯達濟世,但是,蘇東坡知道,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生性放達的自己。于是,他把滿腔的不白、不公、不平嘯成一曲《念奴嬌》,吐成兩篇《赤壁賦》。他將功名利祿換成了“竹杖”,面對政治人生風雨,他“一蓑煙雨任平生”。
[答題規范](1)明確人物地位或風格或成就 (如:……朝代……家或……品性……人。)(2)根據題目要求從選文和學過的知識中篩選出有關人物認識的內容(如:結合選文中的具體的語句來分析,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借助于課外閱讀所了解的逸事佳話、詩賦文章等來補充,可以使人物境界博大高遠。)(3)圍繞人物的品性或成就進行評價(如:曠達的情懷堪稱后世師表;豪放的詞派開詞界先河。)
4.選準路徑探究。探究題在文本中少有現成的答案,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從不同層面或角度作思考,并找到一個恰當而有序的表達形式。
例如,2008年山東卷選做22題:
本文(張煒《歌德之勺》)在寫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請結合本文,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6分)
[評分標準]兩條題目的前一問均為2分,兩條題目的后一啟示分點得分,分別為2+2和1+1+1+1。
[病例答案]示例:特色是:大題小做。文章給我的啟示有:1.觀察要細致。2.要注意從具體事物中發現不尋常之處。
[評判意見]特色的表述用語不貼切,啟示能分點表述,但缺少例證,判3分。
[參考答案]主要是以小見大的手法。啟示主要有兩點。①要善于觀察,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尋找最佳的切人點。如本文對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發現。②要精于思考,學會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和發掘深刻的意蘊,就像作者從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樣。
[答題規范](1)循著提問路徑回答(如:特色是……或認識有……)(2)扣住專題范式表述(如:常用藝術手法在本篇中的運用主要有……或這篇文章所帶來的啟示主要包括……)(3)強調逐一分條標記(如:①……②……等)(4)突出理據對應完整(如:要善于觀察……如本文對……的發現等)。
5.巧借體驗探究。探究需要有知識應用的經驗,還需要有閱歷拓展的體驗,只有融進了自己的體驗,問題的探究才能深入。
例如,08年北京市春季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
聯系全文,說說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結尾處所說“我要帶著我去上路”的。(4分)
[評分標準]指明不同1分,明確新的內容2分,整體意義1分。
[病例答案]我要帶著羞愧的我上路,勇敢地面對未來。
[評判意見]未能根據文章的寫作指向進行思考,在重點的斟酌上沒有作出細致的區分,因而對“新我”缺乏認識,后續的表述也失之于空泛。只能給1分。
[參考答案]句中的第二個 “我”是指一個全新的“我”,對“我帶著我去上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答題規范](1)抓住句子的關鍵詞語作定性鑒別(如:關鍵詞的所指實意是……)(2)聯系選文要點和自己的體驗進行分析(如:這樣理解的文中依據和生活依據是……)(3)顧及全句整體回應題目(如:我帶著不同于過去的我以新的認識和面貌去踏上回報村莊的路)。
綜上所述,探究題的有效解答有法可循,只要我們遵循認知規律,把握探究特點,突出有效訓練,就一定能做好這類考題。
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