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虎
新課程背景下的討論式教學
張世虎
在新課程背景下,討論式教學方式被引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討論式教學的定位、具體操作方法、討論的形式等方面,論述了自己對于這種教學方式的獨特理解。
新課程 討論式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形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真正的課堂討論是一種真正有助于學生思維進步,有助于實際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理解、信念、情感與態度的教學,同時幫助學生發展口語交際能力。要根據不同教學目標,運用好這種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課程標準》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寫作和分享。”
可見,在新課程背景下,討論式教學意義不凡。
本文擬從討論式教學的定位、具體操作以及討論的形式等方面,談談自己對討論式教學的理解。
討論應是在師生自主學習、個人鉆研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與探究。
討論的目的在于復述和復習應知信息,反思觀點、看法、論點和事件,解決問題,提高口語交際技能。
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1)(互動模式):學生—教師,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的互動;
(2)(規模、方式):整班討論或小組討論;
(3)(討論和分組安排):同質的或不同質的參與者;
(4)(教師的角色):教師是推動者—調控者、參與者或觀察者—記錄者。
“討論”通常需要定位在一個較高的認知水平上,甚至可能屬于情感領域。根據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教學規劃中有三類基本目標: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及操作技能目標,而認知目標由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大層次組成,討論的問題主要應該定位于“分析、綜合、評價”層次上。有研究證明,在幫助學生獲得“事實性知識”上,討論并沒有講授那么有效。通常而言,對于學生已知的知識,或者適合于提示型教學方法接受學習的知識,不需要采用課堂討論。
“討論”是一個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進行交談來分享信息或觀點,或者共同工作來解決某個問題。相反的,討論不是這樣一種情景:教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教師補充講解,然后又問下一個問題,學生再舉手回答。這正是被批評的傳統教學的封閉性特征:話語權的教師專制與教學過程的課前“預設性”。提問始終在教師預設的框架之內,教師壟斷著溝通權,幾乎沒有源于學生的“生成性”問題。這種“提問—回答”的“提示型教學”,其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記憶和了解了什么,教師的問題通常設定在低水平的認知領域(識記、理解等)。
1.討論準備時
(1)建立一般性目的;
(2)設置具體的學習目標;
(3)考慮全班和個人對討論的準備;
(4)確定你將要扮演的角色、全班的分組、座位安排以及允許的時間;
(5)制定討論的計劃。
2.討論實施時
(1)確保參與者理解目的或目標,并領悟其價值所在;
(2)用目標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
(3)將目標、任務與先前知識及課上工作聯系起來;
(4)列出將要討論的問題或主題;
(5)提醒參與者了解討論的規則;
(6)對討論進行調控,以確保任務行為及平衡的參與、理解;
(7)時時對參與者進行鼓勵,適時評價討論的水平。
3.討論結束時
(1)在最適宜的時候結束,而不是在一設定的時刻結束;
(2)總結達到目的的程度,即對討論過程及達到的程度進行評價;
(3)將新的學習與先前知識聯系起來;
(4)建立參與者在下一步可能希望了解的內容或完成的任務。
我們教師一定要在備課中自己首先走進文本,充分研讀文本,設置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這是駕馭課堂和引導學生的關鍵。但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當課堂教學中產生了預設之外的生成資源和建構意義時,教師要能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建構意義,一旦在課堂討論中發現了有價值的的探索途徑,教師要有大膽舍棄預設的勇氣。
討論教學必須兼顧五個環節 (它確定了討論的正確走向):
(1)調動已知經驗,準確感知文體的特征;
(2)走進文本之中,強化相關知識的積累;
(3)走進文本內核,尋找文字背后的價值;
(4)走進實際生活,挖掘文本的隱喻意義;
(5)走進當前文化,探求真正的現實意義。
為此,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看作是激發興趣和熱情所致,要慎重對待,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但也不能干擾主要目標,如果生成的課堂因素與本課重點干系不大,教師可以委婉而堅定地阻止它發展下去,以免影響正常教學任務。
根據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的性質,討論式教學可以劃分以下三種類型:A.雙向直線式;B.網絡式;C.綜合式。
雙向直線式討論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它拓展了課堂教學的信息渠道。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始有了信息反饋,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過程和結果都給與評價和反饋,使討論更有效地開展。并且學生之間也有了交流,相互之間可以進行思維的碰撞。學生在同齡組學習中,可以開闊思路,啟發思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這種討論形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這種形式便于管理,教師一般傾向于采取這種討論形式。但是這種討論形式只限于同組同學之間的討論,而缺乏組與組之間的討論。
網絡式的討論式教學,充分挖掘了全班的信息資源,不僅同組之間的學生可以討論,而且不同組之間的同學也有了討論。整個班級的信息交流都是暢通無阻的。學生通過這種討論式教學,可以逐漸形成班級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綜合式討論教學,就是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綜合采用以上兩種討論形式。
以上討論形式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應該根據教學目的來選擇討論形式。即便同一節課,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討論形式。
寧夏西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