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俠
新課標的頒布實施,為語文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新課標關于作文教學的意見,不僅概括了最新的作文教改成果,而且較為準確地概括了寫作的本質和規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乘著新課標的春風,針對目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兩個問題,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首先,寫作興趣對于作文十分重要。我認真分析了學生不肯寫作文的原因。教師們在作文教學中,一再強調作文必須要“有意義”,這就使得孩子們不得不編造空話、大話、假話,甚至去抄襲作文來應付老師。長此以往,他們自己都覺得在說一些毫無意義的話,于是就失去了對寫作的興趣。所以,我首先做的事,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想,一旦學生把寫作當成了一種樂趣,那么不管寫作過程中遇到多大困難,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法的。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呢?這里以我曾經上過的一堂作文課及課后學生所寫的習作為例來說明。
2008年九月,我教高一某班的語文課,學校要求聽我一堂作文公開課,這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因為這個班的學生中考成績很差,底子十分薄弱,對作文幾乎毫無興趣。我思來想去,決定以“想象訓練”為內容上一堂作文課。我想“想象”也許還能激起學生的一點興趣。
在這堂課上,我先用導語引入“想象訓練”這個話題,明確了本節課的訓練目的,并且提出要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以只要我們細心,世上很多東西都能觸發我們的無盡的聯想和想象。今天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那熟悉的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們能從中受到什么啟發。我先做了幾個示例,然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看看你能想到了什么。這一下,同學們的興趣、熱情一下被激發了起來。面對那么多聽課老師,同學們竟然沒有膽怯,都踴躍地上來,把自己構思好的語句寫在黑板上。這次的訓練,涌現出許多好的作品,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對字母“A”,有的同學說“既然目標在山頂,就不要在山腰停留”。對字母“C”,有的同學說“之所以圓不了,是因為半途而廢。”還有的同學說:“你的心靈之窗打開多少,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對字母“M”,有的同學說:“高出不只一座,人生路不止一條。”在師生共同愉快地賞析品味完這些“想象”作品之后,我又趁熱打鐵,布置了一篇材料作文:“夜幕低垂,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里,這時突然聽到敲門聲……”要求:以此為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我要求同學們用第二節課的時間當堂完成作文。以前別說用一節課,即使用兩節課完成一篇作文,有的同學都愁眉苦臉,交不上來。可這一次,下課鈴一響,全班51位同學的作文都齊刷刷交了上來。課下我批閱完作文,感到非常滿意。這短短40分鐘交上來的作文,雖然不能說全都是優秀之作,但有相當一部分寫得不錯。事后我和同學們聊起這節課及這篇作文,同學們的觀點都很一致:這節作文課,這次布置的作文題目,都是他們感興趣的,都是他們想寫的。
通過這堂作文課,我更加感受到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也使得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學中更注重激發、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其次,學生寫不好的最大原因,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針對這一點,我經常激勵學生走進生活,多觀察,多思考。作文,是客觀世界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指導學生觀察客觀世界,是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第一步。學生問觀察什么,我告訴他們,觀察社會,包括人、事;觀察自然,包括景、物。至于觀察的方法,可隨意觀察,可有意觀察,可比較觀察。先指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隨意觀察開始,讓學生因好奇而產生興趣,因有趣而樂于觀察。這種隨意觀察是誘發洞察力的一個途徑,可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律。隨意觀察的深化就是專門觀察,這是屬于一種有目的的觀察,這種觀察不應是走馬觀花,要格外地精心和細致。至于比較觀察,只有通過比較,才能顯示出事物之間不易察覺到的差別、異同。我還告訴學生:現實生活是紛繁復雜的,所以要想切實把握客觀事物的真諦,必須對事物進行反復觀察,它是學生打開生活寶庫的鑰匙。
有了充分的觀察以后,不對生活本身進行思考,那等于是沒有觀察。所以學生由積累得材料而后構思成文,思考是必須要走的一個步驟。俄國作家阿·托爾斯泰在《致青年作家》中指出:“應當訓練自己去觀察,去熱愛這件事。觀察——永遠去觀察,時時刻刻去觀察、概括,按著手勢、語言等去推測人的過去和現在。”在學生對生活,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思考時,老師要指導學生以邏輯思維為前提,進行有廣度、有深度的思考,作文要想寫的深刻,這一點必不可少。
2008年秋天,正好講到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我便要求同學們深入生活,仔細觀察秋天的特色,再深入思考,看看秋能給我們什么啟示,然后以自己的思考心得為內容,寫一篇作文。
這次交上來的作文,有些的確立意非常深刻。看著那些同學們把由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用自己的心思考到的東西用生動、優美、富有深意的語句表現出來,我也深深陶醉在那一片濃濃的秋意當中。
第三,學生的語文素養較低,知識面較窄,閱讀量較小,也是造成學生作文寫不好的重要原因。有的學生告訴我,有時老師布置的題目是他們感興趣的,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但提起筆來,卻感到詞匯太貧乏,有時想說的話不知該怎么表達。這時,我告訴他們,該到他們去充實自己的語文知識的時候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了使同學們自覺閱讀課外書籍,我發動全班同學,再把自己的一些藏書搬到教室里,在班上設了一個“圖書角”,讓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另外,每周固定安排一節閱讀課,利用前半小時給學生看書,后十分鐘作為總結。總結時,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自己最喜歡哪篇文章,自己讀哪篇文章受到的啟發最大,為什么?通過閱讀,讓學生吸取、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結構布局,遣詞造句,而且指導學生善于發現文章中的優美詞句并摘抄在本子里。這樣一篇篇地讀,日積月累,學生的詞匯量日益豐富,到了寫作時,學生便感到下筆不再那么困難了。
當然,對學生閱讀量的要求,不能僅限于校內。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我根據《課標》提供的一些課外閱讀書目,定期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書刊。魯迅先生曾勉勵文學青年不要“只看一個人的著作,……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我還要求學生在讀完作品之后,定期寫讀書心得。這一舉措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無疑也是起著很大作用。
最后,對學生作文的批改評講也是作文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批改方式,比如學生互改或自改、小組批改、班級易改等方式,這樣一來,不但減輕了老師們的負擔,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指出別人錯誤的同時,自己避免犯類似錯誤,真可謂“一舉三得”。例如我在2007年秋季帶高二兩個班,正好一個是文科班,一個是理科班,我便經常讓這兩個班的學生互改作文,讓理科學生理性的辯證思維與文科學生的浪漫色彩互相滲透、融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批改完之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評講。評講既是一次寫作活動的總結,為下次作文練習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又是一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評比鼓勵的好機會。所以,我在評講時盡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我只注意表揚和鼓勵,做好引導。
以上四點是我在這幾年的作文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而且也一直把這些經驗應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去,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在農四師的“軍墾杯”大賽中,我的學生方輝的作品《愛在左,恨在右》獲得了征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