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花
(昆山市繡衣幼兒園)
“做中學”
——引領幼兒自主學習的新思路
◆薛麗花
(昆山市繡衣幼兒園)
“做中學”是幼兒學習方式上的一種革命。在“做中學”中,幼兒在我們面前不斷地展示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潛能,展示出他們的智慧和個性。因此,本文對幼兒的學習活動中的新型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探討。
幼兒 “做中學” 自主學習
隨著周圍世界的變化和教育的不斷改革,幼兒的學習方式問題越來越被我們所重視,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幼兒的學習,什么學習才能真正有意義地激發幼兒的潛能?這些問題,在我參加了幼兒園“做中學”項目的實踐后,讓我對幼兒的學習又有了新的領悟與理解,幼兒的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應是主動的發現性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性學習。可以說,“做中學”是幼兒學習方式上的一種革命。首先,它強調讓孩子在既動腦又動手中學習科學,強調孩子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打破了我們原來“授人以魚”的教學模式;其次,“做中學”是探究式的,讓孩子帶有特定任務進行學習,改變了原來幼兒學習中的盲目操作;第三,“做中學”強調的是“學習方法”,“做中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包括學科學的學習方法,而不以特定知識的掌握為主要目標。兩年來,我們結合“做中學”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引領幼兒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提問、動手實踐、表達、交流的探索活動中,逐漸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他們不斷地展示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潛能,展示出他們的智慧和個性,而我則以欣賞的目光不停的注視著他們。
在“做中學”的實踐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并不在于內容的深淺,而在于這個內容是不是孩子們所喜歡的,是不是孩子當前需要的。因此,在活動中,我積極鼓勵、支持、重視孩子們自己的活動需要,從孩子們所感興趣的活動中來確定他們的學習內容,給幼兒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機會,引發幼兒自己確立活動的主題。比如,在我們開展“有趣的動物”的主題活動時,孩子們對于圖書——《動物世界》中的恐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總喜歡圍在一起談論動畫片里、圖書中有關恐龍的故事,來園時有的帶來了恐龍玩具、有的帶來了白堊紀恐龍生態環境圖、有的帶來了自制圖書——《恐龍公園》,對探究恐龍的事情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為什么食肉的霸王龍會害怕食草的甲龍?恐龍是生活在什么世紀?孩子們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這些問題成為孩子們探究的焦點。怎樣把握孩子們這種新的探索需要?于是我適當調整了原計劃,讓幼兒在《有趣的動物》之中自發生成了《恐龍公園》的內容。在活動中,孩子們自發探究了恐龍的各種類別、恐龍的生存環境、恐龍的食物,活動進行的豐富而有意義。當孩子們沉浸以自主活動的歡樂之余,我則非常慶幸自己作了這樣一個決定——及時地調整了原有的活動計劃,把活動的決策權交給了幼兒,滿足了孩子們探究新事物的愿望。我想,在“做中學”的實踐活動中,作為幼兒活動支持者的我們,應該始終有這樣一種理念:當我們發現幼兒對某些事物非常著迷時,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需要,尊重幼兒活動的愿望,給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因為只有當幼兒被自己的問題推動和激發時,他們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做中學”的原則強調:讓幼兒自己去觀察,從現象中提出問題,激發、鼓勵孩子去發現問題,表達出一些諸如“我認為,我想,我的觀點是……”等這樣的觀點。確實,孩子們在探索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都是不盡相同的,他們有自己的理論、想法、邏輯推理。正是他們的這一個個富有趣味的新思路引領著他們在積極愉快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最有意義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因此,在“做中學”的實踐中,我已不再滿足于讓幼兒僅僅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僅僅學習我提供的資料,而是更注重引發幼兒內在的更多需要,讓幼兒循著自己的問題線索去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從而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開闊,探究的內容更加廣泛和深入。比如,孩子們在探索“我和別人不一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在觀察了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點、分辨了男孩和女孩的區別后,對人體的構造和人是從哪來的產生了想探個究竟的欲望,怎么辦呢?我鼓勵孩子們到保健室請保健醫生幫忙查找資料,有的孩子還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就在醫院工作,他們帶來了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錄像,剖腹產手術的照片,人體的模型……接著,孩子們根據自己的邏輯和規則,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歸類,制作了“我的成長相冊”。在相冊里,既有他們查找到的胚胎發育資料,又有他們自己繪畫的成長照片,并且按照他們自己的符號(箭頭、數字……)來表示前后的順序。孩子們正是在自己這種一點一滴的收集資料中,慢慢地養成了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習慣,各種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做中學”的理念強調幼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應給予更多的探索時間,使每個個體的自主探索得到滿足。因此,在探索活動中當幼兒一個個問題提出后,我并不急于作出答案,而是引導幼兒想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的假設與方案。如在“水”的研究活動中,孩子們對于兩個同高不同粗的瓶子里水的多少產生了爭論,怎么辦呢?我鼓勵他們自己去動手實驗,在實驗中,他們想出了各種的方法:“把這兩瓶水分別倒在一樣大的碗里,比比就知道了”;“用量杯量一量,看看哪瓶水量的杯數多,這瓶水就多;”“拎一拎哪一瓶水重,就是哪一瓶水多。”最后,孩子們在用量杯量、拎重量、倒一倒的方法來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瞧,孩子們的這些方法多么有效,正是我相信幼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提供給他們足夠的探索時間,才使得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成為可能。當然,在幼兒的成長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步調,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與思維方式,有自己處理事情的策略與方法,因此在每一個探索活動中,每個孩子所用的時間都是不盡相同的,有時往往會出現思維活躍的孩子已經成功,而一些內向、膽怯的孩子探索才剛剛起步,怎樣合理調配好孩子間的這種差異,便成了我們在工作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我的做法是:不把別人的成果與發現強加在孩子的頭上,不去規定在某一段時間或某一個空間去做什么,而是還給幼兒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對于能力強的孩子鼓勵他們尋找新的問題,對于能力弱的孩子則更多的給予鼓勵與時間,最終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成功的體驗!
在“做中學”的探索活動中,當幼兒每一個小階段的探索結束時,我都要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發現和想法,對探究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我想,幼兒對知識的獲取,除了親自參與活動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之外,讓他們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交流自己探索的過程,再現相關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這樣的交流分享中,將使幼兒對已獲得的知識更加明晰和系統化,從而幫助和促進幼兒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例如:在幼兒對各種各樣的樹進行了一階段的研究后,我鼓勵他們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同制作了樹的紀錄片,并引導孩子們把自己的紀錄片向同伴進行介紹,有的講述了樹葉的不同形狀,有的介紹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種類,有的請我們品嘗了幾種果樹的果實,有的展示了自己樹葉粘貼的作品,每一個幼兒與大家交流分享的經驗都各不相同。而孩子們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觀察力、記憶力、動手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作為教師的我則是企圖通過這種探索性的活動,讓幼兒用多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從而使他們分享同伴的知識經驗,產生持續不斷的探索欲,達到共同提高的目標。
總之,在“做中學”的實驗過程中,孩子是主體,老師是引導者,我們要引導孩子觀察和發現問題,引導孩子動手解決問題,引導孩子們討論和交流……這樣,才能發揮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幼兒的巨大潛能才會自由釋放和被充分開發!
[1]劉占蘭.走進法國孩子的科學教育課堂.學前教育,2004(01-03).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3]幼兒園探索型主題活動實施與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