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明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大興鎮第二中學)
關注社會問題 實施德育滲透
——淺談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陳立明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大興鎮第二中學)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開發和利用文本資源角度來講,此課程的開設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心理健康 育人思想 品德內涵 價值取向
在法制社會的今天,人們所崇尚和追求的是安定、團結、和諧。然而就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同時,一些令人痛心的違法事件也頻頻出現于媒體報端,事件當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年齡在 17~20歲之間的并不在少數。沉思過后,人們發現,這已經是一個觸及到人性與良知、道德與倫理等諸多方面,是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學校更應該加以重視,尤其是要發揮政治學科優勢,施以德育滲透。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選取具有一定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來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教育學生健康地成長。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系統道德素質培養的基礎課,從教育內容到教育目標,無不肩負著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的雙重任務。然而通過調查了解,現在的大多數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現還不甚理想,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缺乏理想信念,對國家大事知之甚少;厭學思想嚴重,逃學曠課、抄襲作弊現象司空見慣,成績高低對他們來說更是無所謂然;思想意識存在偏差,美丑不分,搞不懂好壞,只追求個人利益,毫無功德之心;道德標準偏低,自私自利之心嚴重,不懂得孝敬長輩,不尊重師長,行為粗野、庸俗,愛慕虛榮,集體主義思想缺失、法律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等。上述這些現象雖然不是極其絕對,但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加之受社會各種不良習氣的影響,很容易導致他們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而當他們處于社會大環境之中接觸各類現實的時侯,則很有可能就會失去道德與法律準繩,進而釀成大禍,有的甚至悔恨終生。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挖掘課文中的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與學生心理需求的相結合的特點,并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發展趨勢,樹立正確的育人思想。認真設計教學過程,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實施心理素質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教育學生健康地成長。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優秀公民。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開設,十分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價值取向,挖掘品德教育的內涵,立足文本,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作為主要目標,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如在對學生進行“習禮儀,講文明”教育時,我們除了讓學生了解個人禮儀、交往禮儀、職業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禮儀蘊含的道德意義外,還應注重引導學生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誠禮貌。以講禮儀為榮,以不講禮儀為恥,追求高尚人格,維護自己的文明形象,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禮儀規范,做講文明、有禮儀的人;在進行“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教學時,在使學生了解有關治安管理處罰、犯罪和刑罰等方面的法律常識,了解有關違法行為的危害和違法要承擔法律責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對犯罪的懲罰的同時,培養學生自覺依法律己,同各種違法犯罪作斗爭意識和能力等。教學中,我門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想,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理念貫穿于教學之中,促使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明于榮辱,做為榮之事,拒為辱之行。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養成自覺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總之,政治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只有緊密結合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利用好校內外的德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手段,尋求和探索好的教學模式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社會實際問題。要堅決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強政治課育德的實效性。
[1]麻曉春.初中思想政治課活動教學的探索 [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3.
[2]王曉玲.從細節入手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06.
[3]潘涌,孫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J].校長閱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