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育紅 李學喜
(揚州市寶應縣實驗中學;江蘇省楚州職業教育中心校)
化學課程實施探究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袁育紅 李學喜
(揚州市寶應縣實驗中學;江蘇省楚州職業教育中心校)
科學素質的培養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采用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本文結合具體實例,對化學課程如何實施探究教學進行了初步探討。
中學化學 探究教學 實踐與思考
《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中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探究教學系指設計問題,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自己發現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探究教學一般包含下列過程:創設問題情境——明確問題——提出假設 (制定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總結反思。在每一個步驟中,學生都有若干性能得到培養。因此,根據對習得性能的學習條件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在各個學習階段需要提供哪些教學事件予以支持。
問題是探究的起點。在探究教學中,提出問題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所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太容易會使學生缺乏興趣,喪失學習的動機;太難則會使學生產生過多的挫折,失去了進一步探究的信心。
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對要探究的問題進行分析,查找資料,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或設想。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最終制定出研究方案。
學生根據研究方案進行自主探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驗證條件,有實驗的還要提供完備的實驗設備。
各組匯報探究結果。首先,要注意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內和組間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彼此間的差異。第二,要提醒學生注意到彼此間的不一致。檢查各自的探究過程,然后達成協議。第三,把結論以書面格式或口頭方式表達出來。學生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時,表明學生已經把新的言語信息與以往的認識結構聯系了起來,也即通過了語義編碼過程,實現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重構。
探究結束,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于剛剛步入探究教學對探究活動這種主體性十分強烈的學習方式尚不適應的學生,教師應多鼓勵、多引導,使學生不至于茫然失措。
下面以《鹽類的水解》一節的教學為例,探討探究教學法實施的具體過程。
[引導 ]
溶液的酸堿性是由什么決定的?([H+]、[OH-]的相對大小)
純水顯堿性,酸性還是中性?(中性)為什么?([H+]=[OH-])
純水中加NaOH后,溶液是否還是中性?為什么?加 H2SO4呢?(學生分析:H2SO4、NaOH電離出 H+、OH-,致溶液中的 [H+]、[OH-]不等 ,溶液產生酸、堿性)。
如果在純水中加入既不能電離出 H+也不能電離出 OH-的 NH4Cl,情況又如何呢?請設計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回答?(生疑)
這四問,既為后面的分析探究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又巧妙地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引入新課,實驗生疑,發現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他們會不由自主的帶著疑問追根尋源,主動進入探究的角色,激發了生學生內在的學生動機,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的實施,以及科學興趣地培養和思維的發展營造了心理準備。
[引導 ]
NH4Cl溶液顯酸性,反映了什么?
NH4Cl不能電離出 H+和 OH-,那么,[H+],[OH-]是哪能兒來的呢?
H2O本來電離出的 [H+]=[OH-],而現在 [H+]〉[OH-],什么原因呢?
[提出假說 ]:
NH4Cl電離出的 NH4+和 Cl-,其中 NH4+與 H2O電離出的 OH-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物質,破壞了水原來的電離平衡,結果,[H+]〉[OH-],溶液顯酸性。
由于學生基礎狀況和認識結構的限制,學生尚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提問啟發,引導思維,再經學生討論,提出假說。
[引導 ]推論 1:上述假說如果正確,那么 NH4NO3,AlCl3,Na2CO3
等強堿弱酸組成的鹽溶液應為堿性,
[驗證 ]實驗檢驗
[引導 ]推論 2:上述假說如果正確,那么NaAc,Na2CO3等強堿弱酸組成的鹽溶液,應為酸性。
假說只有經實踐檢驗,才是科學的假說。本課通過推理論證,實驗檢驗的方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歸納]上述實驗結果充分證明了 NH4Cl,NaAc等鹽溶液顯酸堿性是由于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與水電離出的 H+或 OH-結合生成難電離物質,破壞了水的電離,促進了水的離解,結果引起溶液中[H+]和[OH-]改變的緣故,化學上,把這一過程叫做鹽類的水解。
[小結 ]
鹽溶液酸堿性與鹽的組成之間的關系:
強酸弱堿鹽水解,其水溶液顯酸性;強堿弱酸鹽水解,其水溶液顯堿性;強酸強堿鹽不水解,其正鹽溶液顯中性;弱酸弱堿鹽水解,溶液的酸堿性取決于組成鹽的酸堿的相對強弱。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說→檢驗假說→形成理論,是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的假說只有檢驗正確,才是科學的假說,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鹽溶液顯酸堿性,是由[H+]和[OH-]的相對大小決定的。
探究教學主張,讓學生應通過探究,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
其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作用在于設計問題情境,在于引導、點撥、提供材料,幫助完善實驗。
實踐證明,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采用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學習主動,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好,方法可行,特別是通過探究教學,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科學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