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霞
(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
讓數學家庭作業放飛學生的靈性
◆徐春霞
(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
數學家庭作業若形式單一,機械重復做題,易導致學生覺得作業枯燥無味,效率低下。在家庭作業設計上,可根據新課改要求及所學知識的特點設計自主性作業。努力把操作性、實踐性、生活性、層次性、人文性融于一體,讓學生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廣闊的天地中去鍛煉、去實踐,從而實現數學學科的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做到學科間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放飛自己的靈性。
操作性 實踐性 生活性 層次性 人文性
凡是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生學起來會精神愉快。豐富多彩的數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有趣材料,只要精心設計,就會使家庭作業的內容趣味無窮,設計一些制作或者創作性作業,做到“寓做作業于創作中”。如,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后,可讓學生利用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進行剪、拼,進行平面圖形的設計。由于學生平時注意觀察、思考,剪、拼出了很多富有創意、寓意的作品。
又如,學習“長、正方體表面積展開圖”后,組織學生開展立體圖形設計比賽,學生利用雙休日自己買彩色卡紙,設計出豐富多彩的作品,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及美好愿望。
由于學生創作興趣很濃,能充分發揮想象,設計出許多成語故事、童話故事及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家園等作品。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感受密切結合起來,真正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從而使學生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在課堂上、書本里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因此,學生的數學家庭作業應該活動化、具有實踐性,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感受、探索、應用所學知識,自主完善知識建構。例如:學習“大樹有多高”后讓學生測量出家中或附近的一些高的建筑物或公共實施的高度,寫出測量的主要數據及計算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其思維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發展,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操作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能體驗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因此,家庭作業的設計,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讓學生走出學校、家庭到社會中去調查、去體驗,發現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用的、有意義的數學,使學生感到喜聞樂見。如: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后,安排學生的作業是:去超市找一找 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調查一根火腿腸、一包方便面、一袋食用鹽等的重量。和爸爸媽媽一起先猜一猜 1千克的雞蛋大約有幾個?然后稱一稱,數一數。
學生通過走入社會,不但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更鍛煉了他們的生活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而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必須有多樣性。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參與學習,家庭作業的設計增加了選擇性、層次感,把作業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家庭作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難易程度及數量各不相同的題目,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后,設計出 3道必做題:已知長和寬,求周長的基本題;2道選做題:量出家里的書桌或者飯桌的長和寬,并求出它的周長;1道挑戰題:用一根長 20厘米的細繩,你能圍出幾個不同大小的長方形?讓學生自己選擇是獨立完成,還是合作完成、或者咨詢家長完成等。這樣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還樹立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新教材注重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從一年級開始就以生動有趣、易于閱讀的形式,以“你知道嗎”為題,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發現、數學史的知識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的呈現,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于人類生活的需要,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除了課堂上充分利用數學新教材的文化特性,讓學生切實領會到數學的文化價值外,在課后,可布置學生形式多樣的綜合性作業,如:布置學生閱讀報刊書籍中的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游戲、數學發現與數學史的知識等;還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日記》、辦《數學小報》、寫《數學小論文》等。
讓學生在家庭作業中激發探索熱情,發展思維能力,陶冶性情,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家庭作業應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的、花樣的復合體,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獲取知識,在作業的過程中放飛自己的靈性,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