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子強
用典,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用典的目的就是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所謂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當然用典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會把作品弄得生澀晦暗,枯燥乏味,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
一般而言,古典詩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即引用歷史故事、引用前人詩句。
用事用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愛用典故,常常一連使用數典,多數是出于內容的需要,有時也難免堆砌。如:
永遇樂·京口①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當年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⑥,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⑦,一片神鴉社鼓⑧!憑誰問,廉頗老矣⑨,尚能飯否?
[注釋]①京口:江蘇鎮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②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④“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率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是說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敗。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⑦佛貍祠: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⑧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⑨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從注釋上不難看出全詞幾乎始終在用典中展開。詞人借古諷今,批判了當時的掌權者韓侂胄冒險北伐、妄圖僥幸取勝的錯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想建功報國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憤心情。這個主旨,主要是通過四個影射現實的歷史故事表現出來的,即劉裕、劉義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廉頗的故事。這首詞是對當時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方便正面直說,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按表現形式,用典又可分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分法。
明用典故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像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謝枋得的《慶庵寺桃花》“尋得桃源好避秦”,則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達自己“避元”的隱衷。
暗用典故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高適的《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也是暗用典故,表面寫梅花,實際指樂曲《梅花落》。
正用典故如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后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云。“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朓;區別于“大謝”(謝靈運)。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句稱贊李云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朓那樣清新雋永。
反用典故如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而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
詩歌中的用典確實給鑒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勢必影響對詩歌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強平時的閱讀,多積累一些詩歌中常見的歷史故事,多記憶一些古詩名句,無疑對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