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娟
高中古詩詞中代表歷史永恒的意象
程 娟
鑒賞詩歌的重要途徑便是通過抓意象、解意象來理解詩人的情感與思想,感受詩歌的美。一些重要的意象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引導學生總結,而高中課本中有很多代表歷史永恒的意象,值得我們發現、感悟、總結。
鑒賞詩歌 意象 明月 江山 風雨
所謂意象,就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的營構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焦點。找意象、理解意象必然成為高中生學習鑒賞詩詞的重點。
明月、江山、風雨等自然現象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它們常常被用來烘托詩作的意境,抒發詩人的感慨;因此也常常被賦予了人格化的力量,他們的存在與人類的生命及歷史之有限性相比,成為時間、空間歷史發展的一個見證者,成為永恒的象征。下面,筆者將以明月、江山、風雨等為例作簡要的分析與鑒賞。
月亮有時朦朧而多情,有時透明而充滿理性,有時清冷、蕭瑟而無情。它在詩人的眼中,有時是友人、家人,代表著思念;有時代表著失意和哀愁;但有時它卻成為歷史盛衰、沉浮、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見證者、記錄人。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這篇詩作里,在月光身上不僅寄托了人們的憂思愁緒,月光又見證了人間不知多少的悲歡離合,營造出一幅清新悠遠的藝術境界。又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月亮本無聲音,但這里的月亮似乎已有了人性,因心緒悲愴而不愿發聲,悲愴之因是因為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繁榮不在,只剩下一片冷清蕭條的景象,身經人類離亂之苦而無言。再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里的月亮就像一位從三國走至北宋的智慧老人,作者與其促膝而談,小輩在老人面前講述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與痛苦,而月亮似長者般撫慰著他那顆受傷的靈魂。這些詩詞中的月亮都似一位長生不老的長者,有時因歷經蒼桑而顯成熟,有時滿心傷感失落,有時又用溫馨來撫慰人而充滿愛心與同情心。但無論如何,總的一個特點,他們的壽命較之人類是永恒的,是時間、空間之歷史的見證者,有偉大的人格魄力,使詩詞作品意境更加充滿人性,生動、感人、優美、多情。
江、山代表著祖國的疆域,在諸多詩人的筆下,江、山代表著一種志向,一種征服的欲望。因此,有時,詩人筆下的江山是溫柔而多情多姿的少女;有時詩人筆下的江山確如一位歷經磨難而苦難不堪的老媽媽;有時又如壯志豪情、氣吞萬里如虎、充滿豪邁情懷的壯年男子。但自始至終,這江河還是本來的江河,這山巒還是本來的山巒,僅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給他們著上了不同的外衣。正因為如此,他們就成為見證人類歷史的“人”,與人類短暫的壽命、活動相比,成為永恒的象征。如:“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同一條江,名之長江,從他體內不知流了多少水,流經了多少的文人騷客。當詩人感受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時,不由沉浸于對似水年華的體認之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發出對人生的思索;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了生命的無限,感到神秘而親切,表現出一種更深更寥廓的宇宙意識。詩人似乎在無需回答的天真提問中得到了滿足,然而也迷惘了,因為光陰畢竟如水,一去難復返。個體的情感在永恒的江河之前顯得是如此的渺小,這里的江河似一位“老媽媽”。又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江水一刻也不停歇地向東流去,也帶走了歷史的假英雄、假豪杰,沉淀下的是千古不變的真英雄、真豪杰。大江即長江,驗證了人類歷史的成與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類似的有“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再如:“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劉禹錫《石頭城》)這山永恒地保衛著、固守著這邊土地,這里發生的一切——興與衰、榮與枯、喜與悲,都逃不過山的耳目,只是山因見繁榮不在、人類之離亂而顯出無限的悲愁與蕭瑟之貌;他也是有感情的長壽老人。難怪月有月神、山有山神、江有水神,大概皆出于此吧。要知道這是永生的,可見證時空發展變遷的一切。
不僅僅月亮、江河在古詩詞中成為歷史永恒的見證者,就連風雨、花、橋等意象有時也成為歷史永恒的代表。如“二十四橋仍在”(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也經歷過二十四位美人吹簫于橋上的盛況,如今,卻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空間物象的轉變,顯得是那樣的清冷無依。但他畢竟未老去,只是經歷了塵埃的煙云,它還是它,仍橫跨在揚州河上,且目睹著依然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一切。又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這里,風雨似乎成為一個無情的人,將那些雄心壯志之人吹打消失,但透過內里,風雨恰恰成為歷史永恒的見證者與檢驗英雄真偽的智者,它的規則是無情的、嚴格的。再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在深深的嘆息中,有一種朦朧的生命意識的覺醒,用自然的周而復始與歷史的變遷和青春之易逝作對比,深藏著詩人對生命短暫的悼惜之情。
諸如以上所舉之例,在詩詞中代表歷史永恒的意象還有很多,而高中詩詞中常接觸的也即以上這些。語文新課標中對詩歌的要求是:學會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會,發現與創新。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抓住詩歌中的意象進行賞析,本文所涉及之意象僅僅是眾多詩歌意象中的一類,要學好還必須下更大的功夫,做更全面的工作。

陜西省延川縣永坪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