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音 胡健穩 呂進軍/文
(作者:劉曉音,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胡健穩,石家莊經濟學院副教授:呂進軍,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當前,金融危機影響到我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市場需求不足更為突出。而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眾多的農村消費疲軟。《中國統計》中的數據顯示,農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但農村消費額僅占全國消費額的40%。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量,要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的政策導向,使農村居民的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觀。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農民的增收與消費并不是正相關,而是負相關。
農民增收不及城鎮居民,但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增收在2.6%—7.5%。而農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從1989年的0.89,降至到2006年的0.71。消費傾向是指在收入的增加量中用于增加消費支出的比重。以平均消費傾向的大幅下降為標志,中國農村消費需求呈疲軟趨勢。農民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的增長速度在1979年為15.9%,2006年僅為5.942%。與農民消費的低迷狀態相對應,農民的儲蓄率呈上升態勢。1978年農民銀行儲蓄余額為55.7億元,到2006年末為18177.68億元,年均增長26.05%,呈超常增長的特征。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65%,農民儲蓄存款余額年均增長率是其2.06倍。制約農民消費的原因很多,其中農民長期形成的消費習慣與理念落后于經濟的發展,成為他們的消費不足的原因,要提高消費量,對發展生產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先分析如下:
花錢求消費,可分為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物質消費用錢購買實物以用來滿足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精神消費“購滿足”,先用錢得到一些權利,通過行使權利再得到心理的滿足,例如花錢買球票獲得看球的權利,通過行使看球的權利滿足了對球賽的愛好、迷戀。在如今的農民當中,多數人在收入增加的同時,物質消費不斷提高,甚至趨于飽和但難上新臺階;而花錢“購滿足”的精神消費雖在起步但步履維艱。據調查,相當多的農民認為,物質消費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值!而精神消費看不見,摸不著,太虛,不值。有些沒有自來水的農民,寧愿花錢買個自動洗衣機放著,也不肯用其三分之一的錢去游玩一趟。其實,精神消費一樣重要,正是它的無形性決定了它享用的永恒性,它是提高生活檔次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后,人們首先是補足消費,進入了所謂“數量擴張” 階段。城市居民進入了大規模的耐用消費品普及時期,農村居民出現住房建設熱,全國居民消費傾向非常之高,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平均消費傾向開始逐步下降,下降趨勢非常明顯。很多農村居民認為,“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啥有啥”。但是在一項“你的消費品是大眾用品還是名牌”的調查顯示,88%的人選擇了大眾消費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反映人們的消費數量,更重要的要反映人們的消費質量。消費質量從客觀角度而言,是指居民總體的全面發展程度;從微觀角度看,主要是指居民個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檔次。當你有了多余的錢,不妨由大眾消費品過渡到名牌消費品,由生存消費品過渡到享受消費品,這才是生活質量的提高,需求自然擴大。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我們生存的環境,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蘇醒。72%的被調查對象能夠認識到環保的意義和重要性。然而,真正消費時,做的和說的卻大相徑庭。究其原因,主要是價格問題,“環保商品”、“綠色商品”的價格通常比普通商品高出二到三成,就是這高出的二三成使許多消費者放棄了自己的消費原則。尤其是在農村的中老年人當中,只求消費價格便宜,不求商品的真假偽劣,當他們用節約二三成的錢購買了一瓶劣質洗發液時,還要指責青年人消費“環保商品”為奢侈。這就縱容了農村市場環保問題的嚴重性,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進而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農村消費者的權益,使得農民原本十分有限的購買力還要大打折扣,影響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和消費質量的提高。為此,一方面有必要強化消費者的消費修養,遵守社會消費公德,增強“好貨不便宜,便宜往往沒好貨”的觀念,不給假冒偽劣產品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加大農村市場的管理與整頓,實現市場的商品環保。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信貸消費的方式正逐漸被國人所認可。但由于廣大農民有著崇尚節儉的優良傳統,加之長期的短缺經濟養成的惜舊、戀舊等儉樸的消費習慣,雖然這一新型的消費方式在不長的時間內能夠被一些消費者所接受,而更多人明確表示:“錢,是有一些,但不敢花,保不準明天會有什么事,多存點錢,心里會踏實些?!边@種在消費動機上尚不敢大膽地去“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堅持幾十年一貫制的“積蓄——購物——積蓄”的傳統消費模式,不敢嘗試“貸款——購物——攢錢還債”的新型消費方式,勢必削弱現實需求,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其實只有提前消費,才能夠提前享受,提前過上好日子。例如像住房、買車此類需花巨款購置的商品,完全靠“量入為出”的消費方式,幾十年也難以攢夠買一套住房或一輛家庭轎車的資金。如果靠消費信貸和分期付款,人們在提前享用的幾年間即可基本還清所貸款額,而且也圓了自己的住房或轎車夢,何樂而不為呢。
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消費領域也不例外,豐富的消費知識可以賦予消費者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然而在調查中近半數的農民消費者表示消費知識匱乏,常常是消費跟著感覺走,感覺跟著廣告走,促使許多企業不惜血本,不遺余力地大做、特做廣告,其費用自然會間接地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需要特別一提的是46%的被調查對象在購買商品時并不完全了解商品的屬性,有的僅憑自我感覺和人云亦云來做決定,極易踏入消費的陷阱,在農村89%的家庭在過去兩年中購買過假冒偽劣產品,從而形成怕上當抑制消費的心理陰影。所以消費者應具備基本的消費常識,增強理性購物,這樣不僅可以指導自己的消費活動,更重要的是少花冤枉錢。
在農村一項“自行車壞了讓誰修”的調查中,86%的人回答自己修或找人幫忙,所以農村沒有專業修自行車的。像專業縫紉、專業理發都很少,多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表明農民重產品消費輕服務消費。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會有服務業的存在,這將深刻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為消費市場的發展增加了新內容,提出了新要求。服務消費包括物業、教育、休閑、旅游、通信、計算機查詢、金融、保險、衛生保健等等。服務消費又可細分為三類,一類是必需的服務,如教育,這是自己做不了的事;另一類是有利的服務,例如修自行車,自己也能做,但請人修可省出自己的時間做別的事,最終還是有利;再一類是享受的服務,如美容、按摩等。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化服務的功能提高,物質產品消費應當越來越減少,從追求物質產品向同時追求服務消費轉變成為消費者花錢的新渠道。因此,消費者要樹立新的消費理念,保證必需的服務消費,根據經濟能力和時間雙重因素選擇有利的服務消費,適當地增加享受的服務消費。這無疑是提高了消費的檔次。在農村,專業的服務行業也會興起,與服務消費形成相互促進的格局。
銀行儲蓄利率一降再降,為了鼓勵百姓消費,可許多人家反而樂此不疲地把鈔票往銀行里送。如前所述,農民的純收入在增加,消費傾向在降低,自然往銀行里存的錢就越來越多。他們的觀念是把“存錢”看作投資,利率雖低也會越存越多。與存錢相比,花錢是“支出”會花一個少一個。這種消費理念與盲目消費、炫耀消費、攀比消費等不良消費現象一樣,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消費。究其原因,還是不善于理財的緣故,這種“存一個多一個,花一個少一個”對家庭生活最大的影響是人為地降低了生活水準。判別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不只是看存款增加了多少,更重要的是看生活質量是否真正提高,而生活質量的高低,又對人們的工作、學習以及身心健康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每個家庭都要把握好儲蓄與消費之間合理的一個“度”。既不要不顧自身條件進行超前消費或鋪張浪費,也不要一味地推遲消費或削減消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