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山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如何運用互聯網 2.0技術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
◆王 宏
(山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在互聯網 2.0環境下,知識庫的構建以B10g和W iki中的知識為基礎,以 Tag標簽分類和主題分類作為組織方法,將不同渠道的知識進行整理、去冗、組織和結構化處理,從而形成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集合。
因此,基于網絡的學習需要借助各種技術工具實現活動的參與、交流以及協作,這些技術支持工具主要是一些認知工具、知識管理工具、會話與協作的工具。認知工具是指支持和擴充學習者思維過程的心智模式和設備,如知識庫、幾何圖形證明樹、視頻工具、概念圖、計算工具等。知識管理工具是指實現知識的生成、編碼和轉移技術的集合,如 RSS閱讀器、Google文件等工具,例如通過 RSS閱讀器向成員提供全新的內容瀏覽方式,用戶可通過用戶自定義的標簽、分類等屬性、排名機制和內容搜索技術更為便捷地查找內容,收集有價值的博客或者網站,第一時間獲取所訂閱地址的更新內容,因而學習內容的使用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常用的會話與協作工具有論壇、BLOG、W iki等,如利用W iki技術構建一種互動的交流平臺,動態地由教師和成員加入新的專題,提出學習疑難問題以及個性問題解答。還有一些評價工具:量規、評價指標體系等。
互聯網 2.0環境下,學習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技術工具的運用能力。網絡是一個浩瀚的海洋,學習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技巧,才能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對自己需要的信息進行高效的搜集、篩選、歸類、概括,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地加工融合,達到學習的目的。
學生在互聯網 2.0環境下學習時,會面臨形形色色的問題:如何有效使用認知工具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進行信息過濾?如何找特別信息?如何找一般的背景信息?如何對找到的信息進行歸類和整理保存?如何創建個性化的資源庫?如何在虛擬空間使用會話與協作工具共同學習?各種技術工具的局限性如何?
要想幫助學生準確快捷地從信息海洋中進行有效學習,必須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開設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專門的知識獲取、知識管理、知識創新訓練,如信息檢索技術課程,主要內容應包括:信息資源分析、文獻信息計算機檢索、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互聯網搜索基礎和基本技術、網上搜索工具、網上可得信息源、網上搜索技巧、互聯網信息評價和引用、網上已找到的信息處理和管理。通過這些技術應用課程的設置,使學生在浩瀚的網絡世界中游刃有余、駕輕就熟地擷取知識的珍寶。這些知識也可以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在獲取這些知識后,還應該鼓勵學生多實踐,如創建更新博客、使用維客合作學習等,創造性地運用這些工具。
合作意識、合作能力是未來工作、社會適應的基礎,而在職業教育階段,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協作學習的核心是讓一群學生“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它可以是問題解決,也可以是專題研究,還可以是作品設計。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和承擔最后的結果,因此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就在于同伴間緊密的溝通、協調、合作中逐漸形成。
互聯網 2.0為基于網絡的大規模協作提供了條件和手段。互聯網 2.0技術使網絡由過去的中心化轉向分散化,其資源是由廣大用戶共同創建的,人人都建設內容,也可以自由地使用別人的資料,思想的交換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學習者可以在網上獲得更多傳播、分享、交流、協作的自由,如基于W iki的任務式協作學習。W iki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它的協作是針對某一明確的主題作外延式和內涵式的擴展。這種學習方式以wiki站點為平臺,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學生合作完成,學習隱含于任務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使參與學習者成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養學習的內部動機?
良好的協作交流是網絡協作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在互聯網 2.0環境中注冊后扮演各種角色,有不同的人員分工。學習時,一方面,學生可以發布自己的觀點、解決辦法和作品;另一方面,可以學習其他同學發布的內容,并且對這些內容進行修改、創新和評價。
為了產生和維持這一基于互聯網 2.0網絡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可以作為管理員對每個協作組的學習進行指導,查看每位組員的參與情況,并帶領組員在自己的站點中進行概念學習、問題解決、作品設計。對學生采集到的與主題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教師要督促其形成相應的思想、論文或探討稿,并引導學生善于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溝通,引導每個學生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拿出來和同學分享,經由討論、交流,在一種親密的共存互助氛圍中,對知識產生深層認識,獲得最佳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消除應試教育中競爭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立,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和諧平等。
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伙伴的關系,如何及時從教師、協作伙伴那里得到幫助,如何對他人的工作給予肯定和評判,如何看待權威等等,也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導,這些問題的解決會使學生的協作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長期以來,以教師傳授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使不少學生養成了過分依賴教師的習慣,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僅要學生“學會”,而且還要學生“會學”。互聯網2.0技術與教學的結合,使改變這種局面成為可能:學生不再僅僅依賴于教師和書本,不再必需一個固定的班級、不必每個人按同一步驟學習同一內容、不再遵從同一評價標準。
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些課程,學生通過網上自學可以很輕松地掌握,效果可能比教師講授更好,這些課程可以設置為自學課程。如使用 blog既可以讓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又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確保知識傳播和知識構建的自主性。對學習者來說,編輯博客的過程是整理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是更新觀念、優化思維、深化自我認知的過程,是創造知識、提升知識應用能力的過程;對于瀏覽者來說,瀏覽博客的過程是借鑒別人的知識體系來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而W iki則是廉價、使用方便、可擴展、易于實現的知識管理工具。W iki是基于互聯網 2.0的,在實施時不需耗費大量的學習時間,也不需要大規模的軟件部署,不用依靠集中發布或線性發布學習內容,學生不僅是資源的利用者,而且是創建者,他們可以隨時發布自己已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源和信息,可以隨時展開交流,經過資源和內容的不斷擴充,可以形成不同類別的在線學習資源庫。
基于互聯網 1.0的網絡信息是以超鏈接形式存在,這種信息組織形式不利于不同的學習者對所需信息進行查找、歸類和整理保存。在這個網絡信息泛濫的時代,基于互聯網 2.0的 RSS技術可以起到信息過濾器的作用,利用 RSS學習內容聚合系統,學生可以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Tag標簽和網摘也是自主學習的有效工具,它是一種新的組織和管理在線信息的方式,是一種模糊化、智能化的分類。以 Tag標簽分類和主題分類作為組織的基礎,使知識庫更便于學習者使用,即使學生對分類標準不十分了解,也可以根據平時閱讀和寫作所涉及的分類類別,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識。網摘是一種在網上保存網頁鏈接的服務,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放在網絡上的海量收藏夾。網摘與 Tag的結合可以為不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資源庫,而且所有學習者的資源庫集合就是一個大型的資源庫。
使用播客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制作、發布、定制、點播視聽學習材料的平臺。學習者可以在播客上發布視頻文件,以及其它知識,以便其他成員瀏覽。播客的可點播性和可定制性可以讓每個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進度。學習者還可以將發布的播客內容下載到便攜式播放器(如MP3)上,進行移動式學習,從而使自主學習的靈活性更強。
當然,學生習慣于面對面的教授和指導,對通過網絡自修課程這種方式,大多數學生一開始會很不適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感到盲目與茫然,因此需要教師及時加以幫助和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和調控作用。在這一學習模式下,教師不是教授學生系統的知識,而是針對學生自學能力較弱的問題,進行指點、幫助和引導。校園內還可以專門設置自學課程指導網站,作為互聯網2.0學習網站的補充。自學課程網站上不僅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和系統的教學內容以及復習題,更主要的是應包含關于教學對象和學科起點知識、技能的要求與說明,其結構要符合學生的需要。如果可能,還應盡量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安排和計劃的建議,這對學生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參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們是學生個人學習安排和計劃的依據與指南,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安排與把握的前提。
綜上所述,互聯網 2.0技術支持下的互聯網為開放式學習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解決途徑,互聯網 2.0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對知識有意義建構的過程成為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從而會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
[1]王陸,馬如霞.意見領袖在虛擬學習社區社會網絡中的作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9,(1):54-58.
[2]Dalsgaard,Christian,Social software:E-learning beyond learningmanagement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2006,(07).
[3]陳向東.基于Web2.0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07,(4):58-60.
本文系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十一五規劃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06L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