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慶鋒 孫有利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醫學專科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辛慶鋒 孫有利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臨床思維是臨床醫生透過疾病現象揭示疾病本質的理性認識過程,它包括疾病診斷的確立過程和治療方案的決策過程,是臨床醫師在臨床一線工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反映一個臨床醫師醫療水平高低的關鍵。作為臨床醫學專科生,由于學制短及各方面因素等導致其理論知識相對不系統、不扎實,而臨床醫學專科教育的最終目的又是培養主要從事農村及基層衛生工作的應用型醫學專科人才,因此加強其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關鍵和緊迫。下面就醫學專科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淺談一下筆者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思維片面化。一些醫學生在進行病例分析時,不能全面細致的對病人的病史、查體及各種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在診斷疾病中滿足于原發疾病的診斷,而對伴發病、繼發病則很少思考。考慮問題過于局限狹窄,以偏概全,過分看重輔助檢查的結果,而忽視系統分析。
2.思維表面化。有些學生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運用臨床醫學知識對各種現象進行全面分析,使臨床癥狀、體征表面化。缺乏綜合判斷的能力。
3.思維簡單化。一些醫學生單純依靠先進的檢查手段,不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盲目相信某些檢查方法提供的數據或圖像,直接得出診斷,影響診斷的準確性,造成誤診誤治。
4.思維靜態化。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疾病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病理和病理生理過程,而有些學生只根據首次診察的資料,不進行動態觀察,就直接提出診斷。
5.思維印象化。有些醫學生憑直觀印象,對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體征或輔查資料感興趣,對資料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已論點的資料作為判斷疾病的主要依據,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論點的資料任意刪去,作出片面、錯誤的診斷。
1.提高教師素質,嚴格考查帶教老師。高素質的帶教老師是保證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關鍵。可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一名優秀的帶教老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1)責任心強、工作積極性高;(2)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3)有運用先進教學方式方法的能力;(4)要深得學生的敬佩和歡迎,病人和家屬也樂于接受,等等。
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臨床醫師的診治疾病的過程既是臨床思維活動過程,也是心理活動過程,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肯定會影響臨床思維和診治過程。因此帶教老師要主動的幫助學生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如仿效心理、從眾心理、偏執心理、逆反心理、求全心理、寧重勿輕心理等,以避免其臨床思維過程受影響。
3.應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眾所周知,由于醫學專科生學時短、理論知識學習負擔重等,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之間、獲得知識和發展臨床思維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差距和問題。PBL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學科整合為核心,采用提問、討論、展示、總結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分析和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這樣在臨床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 PBL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理論聯系臨床實際,培養鍛煉臨床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今后成為以臨床問題為主導的應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4.建立規范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構建臨床技能中心,實現把“醫院”搬進校園。以臨床技能中心為平臺,開展模擬教學,采用模擬技術、虛擬技術、網絡技術和標準化病人 (standard patient,SP)等主要教學手段,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進行醫學教學,加強學生的臨床技能培養和建立初步的臨床思維,為進入臨床實習奠定基礎。
5.組織病例討論和教學查房。病人和病例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最好的教材,病房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最好的課堂,病例討論和教學查房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最好的途徑。讓學生參加疑難病例、死亡病例的討論和教學查房,跟隨上級醫師參加會診,可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還可使學生從老師和專家教授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思維方式和更多的臨床經驗,吸取教訓,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查房中,帶教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詢問病史、體格檢查中了解癥狀和體征,根據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病情,從而更好地把課本知識同實際病例結合起來,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6.早期接觸臨床。近年來,我校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變以前的“2+1”模式(2年學校理論學習 +1年臨床實習)為“2+ 1”模式(1年基礎課學習 +1年以病房為課堂的專業課學習 +1年臨床實習)。這樣通過早期接觸臨床,使得醫學生從理論學習之前或過程中就能對醫學研究、醫療服務,乃至醫學職業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激發學生熱愛醫學事業、獻身醫學事業的精神,為日后形成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贏得時間和奠定基礎。
7.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簡稱OSCE)是M.R.Harden于 l975年首次提出的客觀評價臨床能力的工具。OSCE通過模擬臨床場景來測試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是一種知識、技能和態度并重的臨床能力評估的方法。考生通過一系列事先設計的考站進行實踐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標準化病人(SP)、在醫學模擬人上實際操作、臨床資料的采集、文獻檢索等。通過建立這種客觀標準化的考試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合理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方法,指導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構建臨床思維。
綜上所述,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臨床醫學專科生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實習階段的重中之重,但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在其三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過程中,帶教老師要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系統思維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醫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盡快實現由學生向醫生的轉變。
[1]王鳳華.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 2000,(4):66-67.
[2]華逢濤,鞏祥成,姜兆侯.臨床診斷心理學(第 1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6-27.
[3]Prince KJ,Van Eijs PW,Boshuizen HP,et al.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2005,39(4):394-401.
[4]裴風華,劉冰熔,李劍鋒.標準化患者——高等醫學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33(8):87-88.
[5]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s].醫學教育, 200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