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寧夏大學農學院)
探討針對互助性教育摸式,提高貧困生計算機能力
◆陳曉敏
(寧夏大學農學院)
1981 年,第三屆世界計算機教育會議提出了樹立計算機教育是文化教育的觀念。此后,計算機基礎教育作為文化教育的一個部分,在世界各個國家日益推廣與普及。20世紀 90年代以來,我校在全校范圍內也陸續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逐步進行了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開展了層次教育和分類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預評估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水平令人擔憂,尤其是貧困生的計算機能力。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我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的路子,加大改革力度,使計算機教學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始終,使每個學生受益。
我校是一個具有文、理、工、管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目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實施,按不同的學科分類分層次進行。既第一層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起計算機意識和培養其使用計算機的最基本技能。第二層次——計算機軟硬件基礎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本層次是整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點。第三層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本層次目的是使學生能初步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
但根據預評估中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水平測試結果,有 35%不合格。經PHE項目調查發現,有 86%貧困生需要提高自己的計算機能力,大學生計算機能力較弱,尤其是貧困生計算機能力非常弱。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由于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和學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同等條件下,貧困生變成了計算機能力的弱勢群體,條件好的學生變成了“傲氣”和“不滿”群體。生源不平衡現象,增加了教育教學難度,老師很難全面兼顧,教學效果也不明顯。

2.目前大課堂的弊端。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大課堂人數較多,層次不齊。老師一對多來講理論,很難把握適度,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同時,一對多的上機實踐與理論脫節。教學效果出現空白空間。貧困生由于各種原因,如跟不上老師講解而放棄學習,往往自暴自棄。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認為,上課實在浪費時間,也不愿聽講。老師最多只能照顧一小部分同學的學習需求,同時缺乏有效的指導。
3.針對性教育不強。教育過程沒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尤其是在能力提高方面沒有針對性。學完課程學生不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報考等級證書還需要參加各種學習班重新學習,給貧困生又帶來雙倍的經濟、時間、精力負擔。
4.課堂缺乏互動、互助。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由于空間和時間的原因,互動、互助無法實現。
針對互助性教育摸式是通過對貧困生計算機能力需求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貧困大學生對計算機應用技能需求層次,按照由易到難劃分為5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分兩級,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進行1對8互助性的培訓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因材施教。按照“授人以漁”既“造血”理念進行教學模式設計與研究,通過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充分體現互助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1.根據貧困生需求,設計模塊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教學 (因材施教)。由于貧困生對計算機能力掌握的程度不太一樣,層次有高有底,通過調研最后根據他們的需求層次歸納為 5類。即辦公自動化、圖形圖像處理、網頁設計制作、硬件及 PC機維護、網絡實用技術。也就是說,將《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分解成相對獨立的 5個教學模塊。貧困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 5個模塊中的任何一個模塊進行學習來提高自己在這個模塊方面的能力。當較為簡單的模塊掌握了,再進一步學習其他模塊的課程或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這樣選擇性學習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從而解決大課堂的弊端使每一個人都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2.設計兩級互助、互動性教學體系。為了學好這門實踐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解決大課堂人數較多,學生層次不齊以及老師一對多來講理論和指導上級,很難把握適度,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課堂缺乏互動、互助;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由于空間和時間的原因,互動、互助無法實現的難題;我們設計了 1對 8互助、互動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 (因材施教)體系。先由老師挑選綜合素質比較好的學生,對他們 1對 8進行相應模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及授課能力的培訓,然后讓他們設計教學課件,一一進行試講。老師1對8的手把手教,充分體現了學生老師一級互助、互動性教學。當學生達到一定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后,經考核合格變成一級小教員。然后,將一級小教員教學模塊與貧困生學員選擇學習的模塊按兩者空閑時間,1對 8對接。對接后,按照教學內容進行二級 1對 8教學培訓提高貧困生的計算機能力。這樣在機房里學員有什么問題,小教員現場手把手地解決,照顧了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員。實現了傳、幫、帶作用,加強了課堂上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二級互助、互動性教學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3.免費指導互助性自主學習機房。為了解決貧困生利用空閑時間自主上機學習,沒有計算機,沒有上機費,沒人指導的現狀。我們將機房空閑的時間免費向貧困生開放,同時招募有一定計算機能力和水平的學生做為志愿者,免費負責機房空閑的時間的值班。自己即可在機房免費學習,同時負責現場指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樣,再次體現互助性自主學習,解決了貧困生自主上機學習的難題。
針對互助性教育摸式在提高貧困生計算機能力項目中實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項目實施一年半,經過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已經形成完整獨特的教學體系。充分體現了互助、互動性教學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目前,針對《互助性教育摸式提高貧困生計算機能力》已經納入學校選修課進行試點。按模塊經過兩級培訓,學生不僅提高了計算機能力,還獲得相應的學分。同時,也給了我們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課改的思路,使計算機教學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始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受益。
[1]劉煒,陳曉敏.寧夏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現狀及教育對策[J].寧夏大學學報,2008,(2):154-155.
[2]肖永良.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改革研究[J].世紀橋,2007,(07).
[3]張芳,李小輝,宋平.互動性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農業網絡信息,2007,(6):94-95.
[4]姚本照.民警計算機模塊化教學改革初探[J].課改探微,2007, (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