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兵新
論劉禹錫遷謫文學豪邁風格的形成
◆焦兵新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
遷謫文學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遷謫詩人是屈原,他那凄惻的怨愁、沉痛的憂懼和極度的憤忿,為后世的遷謫文學奠定了傳統的基調。怨憤精神是屈賦的靈魂,是遷謫文學共同的普遍特征。爾后千年中,遷謫詩文多出此范圍。直至劉禹錫出現,始以另外一種風貌面世。劉禹錫以豪邁樂觀的精神,創造了遷謫詩歌豪壯勁健的嶄新風貌,打破了遷謫文學沉湎于幽怨、孤憤的套數,開辟了遷謫詩歌寫作的新路徑。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劉禹錫能以豪放風格打破遷謫的怨憤傳統呢?
劉禹錫自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不凡的抱負。而飽經磨難的少年生活鍛煉了劉禹錫的意志和毅力。劉禹錫小時候身子虛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著他四處求醫問巫,服石吞藥。而稍值年長,便能自讀醫書,琢磨處方、磨煉體質。他聰明好學,不僅攻讀儒家經典,對諸子百家也有廣泛涉獵,他博覽群書,孜孜不倦,為以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早年科場得意,作官之后,又深得執政者的信任和重用,他抱著施展宏志的愿望,積極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竭力想刷新政治,但是“永貞革新”終于以失敗告終,遭到了“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謫貶。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劉禹錫沒有灰心喪志,他在《陋室銘》里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以豪邁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無悔。
在貶謫遐荒的漫漫二十三年里,劉禹錫難免有過感傷和憂郁,但他從不降心辱志,而是能在思索中積極振起,并對現實人生和政治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詩人在貶謫生活中更多的學習了屈原“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剛強精神,劉禹錫堅持理想、自強不息的精神個性在他的晚年表現得更為突出,為求在垂暮之年還能有所作為,他格外珍惜這稍縱即逝的時光。他在《贈樂天》里說:“在人雖晚達,于樹似冬青。”他不以“晚達”為憾。但求身如冬青,沐風櫛雨,不改蒼翠之色。劉禹錫的一生始終堅持理想,至死也沒有改變過。
他是離現實人生最近的詩人。對政治斗爭的必然性和長期性表現了清醒的理性認識。比如,剛遭貶謫,他就在《桃源行》中借漁人的形象揭示了“桃花溪滿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的污濁現實與美好理想之間的尖銳矛盾,否定了桃花源避世、遁世的文化傳統。他的人生態度最少偏執,既不高蹈出塵,又不哀傷消沉;既保持積極進取的銳氣,又保持著相對開朗豁達的心態。
中國古代的謫臣都面臨生活環境的巨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很難把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狀態調整過來,不是憂郁生病就是憤懣而死。西漢賈誼貶為長沙太傅,追懷傷悼,為壽不長;南朝江淹貶官吳興三年,畏懼憂戚,泣下沾襟;初唐名相張九齡罷為荊州長史,有瘴癘之嘆、拘囚之思;平日豪氣萬丈的李白,一旦長流夜郎,也“愿結九江流,添成萬行淚”;韓愈更是一貶而準備就死,凄楚地囑咐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而劉禹錫則盡可能地把自己融進當地的百姓與民俗中去,努力地去感受當地人民的生活,去體驗當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朗州寫《武陵觀火詩》,在連州寫《插田歌》等都表現出他對人民生產、生活的關心。他感受了當地百姓的歡樂與苦楚,這樣他內心的孤獨感就被減弱或消釋了。
在唐代的文學家中,劉禹錫是少有的思想深刻的詩人。唐代的詩人多,思想家少,而劉禹錫恰能二者得兼。且其理論水平之高,歷代公認。他所提出的“天與人交相勝”的哲學命題,閃爍著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火花,達到了柳宗元《天說》所沒能達到的認識水平,也超過了韓愈的思想高度。他在《因論》七篇中又著重從事物的兩個相反的方面探討其相互關系和發展變化,更為系統地闡揚了事物因果相關、相反相成的辯證觀點。這樣的思想認識,使他善于對紛紜復雜的事物作全面深入的觀察和冷靜、周全的思考,不孤立靜止和偏激地看問題。他能從消極不利的現實中找到積極有利的因素來慰勉激勵自己,以此淡化他對困厄窮愁的傷感,開闊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在詩中表現出一種通脫達觀的態度。如他的《秋詞二首》其一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兩首詩充分表現出劉禹錫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詩人在春與秋的對比中,獨具慧眼地發現了秋目的佳處,從而唱出了這意氣豪邁的秋之頌歌。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使人們獲得一種豪壯深刻的美感享受。
而在天人關系中,他特別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能勝于天者,法也”。這種思想認識給他的人生啟示大概是不屈于環境的壓力,強調人的主觀戰斗精神的重要性。《砥石賦》中“霧盡披天,蘋開見水。拭寒焰以破眥,擊清音而振耳。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感利鈍之有時兮,寄雄心于瞪視。”表現出一個士人君子自信、曠達、傲骨錚錚的大丈夫之風。盡管詩人的藝術風格從根本上講是植根于時代土壤的,社會斗爭和自然環境無疑要在詩人的性格特征和詩歌風格中打下烙印,但詩人的風格特點最終取決于詩人的個性特征。因此,我們要特別強調主觀戰斗精神的作用,這是劉禹錫豪壯詩風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以新變為特征的中唐詩壇上,劉禹錫正道直行,素以獨立不偃著稱。他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豁達樂觀的情懷,豪勁堅忍的氣質,通脫圓融的態度,超然自適的心靈,來面對多舛的命運,克服憂患,自我拯救,從而看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麗,開創了貶謫詩豪壯勁健的嶄新風貌,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劉禹錫這一詩歌風貌的底蘊,正是一種源于苦難現實并對現實苦難有所超越的精神,它體現了詩人對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生命力的堅韌不屈,從而也展現了歷史重壓下人性的頑強。
[1]蕭瑞峰.劉禹錫詩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舊唐書·憲宗紀上.
[3]劉禹錫集.山西古藉出版社,2006.
[4]劉夢初.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中國韻文學刊,2002,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