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虹
(新疆教育學院人文分院)
王粲《登樓賦》的藝術特色及思想內蘊解讀
◆武新虹
(新疆教育學院人文分院)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乃三國時曹魏名臣,出身于東漢的上層官僚之家,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幕府名士,更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王粲曾祖王龔順帝時官至太尉,祖父王暢靈帝時官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獻帝西遷時,王粲徙至長安,后到荊州依附劉表,到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歸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也可以說是由于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使他成了我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著有《王侍中集》。王粲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干、廣陵陳琳、陳留阮瑀、汝南應玚、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在“建安七子”當中,王粲不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較大的一個,特別是文學成就最高,并且與曹植并稱“曹王”。王粲有著優越的家庭條件做鋪墊,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終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學上的光輝事業,他以詩賦見長,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初征》和《七哀詩》等作品,這些作品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
王粲詩賦很有特色,在文詞的結撰方面華美凝練,句法工整,聲韻和諧。以王粲《神女賦》為例,改賦文以精致細膩的筆法和華麗輕綺的辭藻描繪神女的儀態,塑造了一個內外兼修、清麗脫俗的女子形象。甚至后來的曹植創作著名的《洛神賦》在構思和語言方面,都吸收借鑒了王粲《神女賦》中的藝術手法。所以說,通過品位《神女賦》可以感覺出王粲作品不僅句法工整,聲韻和諧,而且在文詞的結撰方面也體現出了華美和凝練的特點。另外,建功立業也是貫穿王粲一生的思想,同樣也是貫穿在他作品中的一個主旋律,間接、直接或隱伏在王粲后來的作品中。
通讀王粲《登樓賦》可以體味出,該賦整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首尾呼應,脈絡分明,作者以登樓為線索,以登樓游覽的活動為順序,開頭寫“登茲樓以四望”,然后寫登樓所見及所感,最后以下樓所思結尾,點出“循階除而下降”,顯得線索明朗清晰,整篇以“憂”字貫穿全篇,前后相互照應,首尾緊密相連,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構成低徊俯仰、一唱三嘆的回環之美。
王粲《登樓賦》情景交融的細致描寫,突破了過去詩賦景少情多的傳統寫法,具有濃厚的詩意,改變了漢代騷體賦寓情于景,情景甚至有時無關的狀態,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其描寫藝術方面,可謂達到極至。王粲《登樓賦》開頭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大家都知道異鄉風光越美好,思鄉之情就會越殷切,以眼前樂景反襯心中哀情,特別深切感人。最后寫傍晚景色。天慘慘、風蕭蕭,獸狂顧、鳥倦飛,原野闃寂,悄無人聲,一片凄清。作者著意渲染寂寞凄涼的氣氛,勾勒出一幅魂斷城樓圖,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內心的凄愴慘惻,可以看到該賦前后兩段景物描寫,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樂一悲,相互照應,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緒步步加深、憂傷至極的過程,感人肺腑。另外,王粲《登樓賦》很好地把握了賦體“體物寫志”的藝術特點,同時構思巧妙自成特色,達到了情景過渡和情景交融的特點,還將抒情、議論和描寫熔于一體,使得《登樓賦》全篇給人的感覺是志趣深遠,又情深意厚,可以說該賦真切自然而無斧鑿之痕,而這正是抒情小賦超越漢代傳統體賦的主要藝術特色。
王粲《登樓賦》的另外一大藝術特點,就是借典故抒發感情。《登樓賦》是王粲有感而發,賦中所用的典故與作者的身世遭際相吻合,因而非常自然貼切,其中,“仲尼嘆歸”“鐘儀楚奏”和“莊舄越吟”形象地描繪出了人們思鄉的普遍心理,而“河清未至”、“匏瓜徒懸”和“井渫不食”卻含蓄而準確地表達了濟世之志不得施展的憂慮之情。這些典故恰當成功的使用非常巧妙的地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大大豐富文章內涵。
王粲《登樓賦》直抒胸臆的表達技法也是非常有特色的。王粲《登樓賦》通過寫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該賦特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技法,“雖信美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均強烈抒發了作者長期積壓在內心的徘徊和苦悶,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王粲《登樓賦》整篇徹底塑造了一個落魄書生的真實形象,詩人的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抒發的淋漓盡致,從王粲在該賦抒發的感情中我們能真實的感受到他的內心痛苦與悲憤,更可以從詩人的行為舉止去窺見他的思想內蘊,這種思想內蘊所蘊含的強烈的憂患意識,積極的建功立業思想,使得王粲的《登樓賦》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楚辭屈原精神的回歸。
生于東漢末年的王粲,作為一代才子對當時剛剛興起的登高文化非常關注,加之他長期流亡在外、漂泊異地的生活,這必然讓他時時牽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所以登高眺遠,借景抒情便成為詩人排遣鄉思之情和離愁別恨的最佳方式。王粲《登樓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不但利用登高這種形式來抒發感情,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詩人把個人的不幸放在時代離亂動蕩的大社會背景中,從而使作品表達出了一代人的心聲,使其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同時該賦把國愁家愁、個人壯志難酬的苦悶融入登高文化中,也使這篇賦文開了先河,這不但豐富了登高文化的內涵,而且擴大了登高文化在文人中的影響和傳播。
王粲《登樓賦》深沉地表達了人生苦短多舛之嘆和壯志難酬之憂。也許是因為境遇的相似,古代文人在閱讀前輩登高之作時,總有同病相憐之感。而王粲表現個人憂患意識的作品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以《登樓賦》最為著名,整篇以登樓“銷憂”開始,又以“心凄愴以感發”、“氣交憤于胸臆”為尾。開始登樓所見,皆為美景,然而隨后“雖信美而非吾士”,反惹出滿腹鄉思來,此一語直接道破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憂國、憂民之感。
[1]王琳.六朝辭賦史[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顧農.王粲論 [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2, (5):63.
[5]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13.
[6]王宇.訴不盡一紙思鄉情,灑不完前年英雄淚——讀王粲《登樓賦》.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9).
[7]王銳.登高之作的里程碑——讀王粲《登樓賦》.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