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博 屈正良
(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師范學院)
淺談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
◆蔡小博 屈正良
(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師范學院)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教師個人根據自身的現實條件與發展潛力、外部機遇與制約因素以及對機遇與制約因素發展變化的預測,確立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和目標,選擇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和策略,制定發展計劃、學習計劃以及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具體行動方案等。
廣義的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綜合了教師職業和生活的角色,包括從就業到退休之后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之外還包括任何和工作有關的角色,甚至包含了副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狹義的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是指教師在整個從業過程中角色與地位的變動和升遷。
1.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特點的研究
有學者認為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特點如下:(1)熱衷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設計;(2)重視與職業生涯發展密切相關的教師培訓與開發制度的緊密配合程度;(3)職業生涯設計的首要工作是理順教師的學科方向;(4)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開放性;(5)職業生涯規劃以專業發展需要及任職資格為標準;(6)處于不同職業生涯階段具有不同的規劃。此外,張蓉在其碩士論文《大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研究》中概括性的將大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特點總結為四性:自我調適性;穩定性;階段性;自主性。
筆者認為現有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并沒有真正顯現出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自身特有的、有別與其他教師的特點,今后其他學者可以多從職業特性這方面入手研究這個問題。
2.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的研究
趙景欣、申繼亮認為影響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梳理五個“W”是設計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2)充分獲得學校的內部信息是設計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3)促進學校和個人的共同發展是設計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最終目標。張義昌、于維英則認為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主要有:(1)個人的愛好、興趣和能力;(2)職業生涯環境和利益導向;(3)不同年齡段的職業規劃。
3.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原則的研究
陸露在其碩士論文研究中認為做教師職業規劃時既要有挑戰性,又要注意避免好高鶩遠,還要注意適時調整,預防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制定教師職業規劃時應堅持挑戰性、清晰性、可行性、適時性、適應性和持續性等原則。
安蓉和王梅在論文《教師職業發展的特點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則》中特別強調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必需遵循目標性與系統性原則;主體性與主動性原則;動態性與可調性原則;多元化與多主體評價原則;職業角色認同原則。職業角色認同原則是教師在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中至關重要的原則。
4.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作用的研究
熊雯在《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對教師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有三點作用: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實現高層次激勵作用。
也有學者分別從對教師和學校兩方面的作用進行探討,指出對教師有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競爭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等作用;對學校則是有利于高職院校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人力資源、有利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穩定與發展和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發展目標的達成。
其他學者的不同看法則認為,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新教師快速適應教育工作;幫助教師有效克服職業倦怠;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培養教師的職業精神。
1.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劃分研究
國外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研究始于 20世紀 60年代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學者弗蘭西絲·富勒編制“教師關注問卷”,經歷了眾學者異彩紛呈的階段之后,在 20世紀 70年代到 90年代間,有關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研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弗蘭西絲·富勒的教師關注論、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成熟論、費斯勒的循環發展論等。
國內學者的研究相對起步較晚,目前主要理論有四種,即教師社會化發展論、教師一體化發展階段論、教師發展時期論和教師自我更新取向發展階段論。
大體上說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研究采用了延續時間軸的發展將其分為不同階段的方式,以強調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變化具有時間段的特性,其中多以階段性的靜態表現研究為主。
2.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外研究有:費斯勒教師影響因素論,分為個人環境因素和組織環境因素兩大方面。格拉特霍恩的教師發展影響因素論,即:(1)與教師個人相關的因素;(2)與教師生活、工作相關的因素;(3)與促進教師發展的特殊活動相關的因素。另外,影響教師發展的個人因素有多方面,其中以教師認知發展、生涯發展與動機發展為最重要作用;而情境因素則包括影響教師發展的所有環境因素。
我國學者傅道春認為影響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和組織因素。劉潔認為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涉及社會、學校和個人三方面因素。
總結以上因素研究,可以歸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種,即分別是來自于外界和個體內部的。且多以靜態研究為主,鮮見對不同生涯發展階段中主導影響因素的動態分析。
3.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途徑研究
根據筆者查閱過的書籍和文獻資料來看,現有的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基本途徑的研究比較少,大致有兩種主要的基本途徑:一種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另一種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的水平,我國職后教育以在職教師的校本培訓為主。張大均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總結提出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四種:(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2)微型教學;(3)教學決策訓練;(4)通過反思來提高教學能力。姚瑤則提出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根本途徑這樣一個基本觀點。
現有的研究發現,我國從2005年才開始關注起教師職業生涯理論的研究,目前對教師領域的職業生涯進行理論性和實踐性研究的學者有不少,但分青年、中年、老年階段對高職教師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學者并不多。可以說,從青年教師的研究視角對高職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仍然是一片空白,筆者認為今后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發展,而研究重點也將放在對高職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上面。
[1]唐書怡.淺談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J].消費導刊,2007,(9).
[2]練麗娟.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綜述[J].現代企業教育,2007.
[3]何華艷,唐玉鳳.高職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本質與功能[J].職業教育研究,2008,(4).
[4]陳芳.關注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5]楊秀玉.教師發展階段論綜述[J].外國教育研究,1999,(6).
[6]楊秀梅.費斯勒與格拉特霍恩的教師發展影響因素論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2,29(5):35-38.
[7]羅小蘭.教師心理學.教師心理特點之探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