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文 羅榮鳳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積極為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和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是高職教育得以發展的基礎。目前各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相差較大,不少高職院培養的學生業務能力弱,就業困難,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不夠,不能真正勝任一些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要求等問題[1]。究其根源,是人們對高職教育自身的任務、特點認識還不足,辦學定位模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特別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缺乏高職教育自身特點。高職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實現,其落腳點是使學生能順利地走向社會,適應職業工作崗位和社會發展要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一)以市場為導向,確定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崗位群。在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是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有的甚至由企業直接負責辦學,針對性、實用性極強。企業需要多少什么樣人才,就培養一定數量什么樣人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雖有別于日本、德國,但職業教育功能相似[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 [2006]16號)明確指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時,還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瞄準當前經濟走向,根據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變化設置專業,做到“按需培養”,“有的放矢”。近年來,我院對人才培養模式始終遵循由學院、專業行業、企業人員組成研究小組,通過對市場、行業、企業的調查,預測人才需求,分析產業發展前景,根據專業開辦條件、社會可利用資源等途徑,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確立適應市場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崗位群。
(二)按需培養,服務區域經濟。高等職業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高等專業技術教育,其目的是教育與培訓高級職業人才。可以說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管理方式現代化的產物[3]。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區域都有各自獨特的環境、資源、文化、技術、特色經濟。隨著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不同及行業和區域企業技術構成的不同,對各崗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結構將進一步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即使同一崗位也往往需要形成多種層次的人員結構。高職教育應立足本地區域經濟,結合其優勢特點開展特色專業教學。如我院地處經濟欠發達城市,行業企業規模不大,對人員素質要求綜合型知識面廣等,因此,我們所面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能夠符合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既要適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要求,又要通過自身結構的優化,服務于更高經濟發展,同時,我院又是具有悠久行業背景的積淀,行業優勢明顯,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服務于行業,以產業結構發展、技術特色作為“突破口”,也是實現學生提高就業率,達到產銷鏈接的重要保證。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信息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不斷變化性和不確定性。高職教育注重實踐能力、專業素質訓練,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體現了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不同層面。
(一)更新教育觀念,明確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高職學生以動手能力強為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技術工人,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術人才[3]。設置教學內容應關注需求變化、培養目標切入,按需安排,以具體職業崗位的技術要求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參照,達到學用一致。課程設置同樣要呈現多樣性,要新穎、靈活,以職業能力所需知識和技能組合課程模塊,既設顯在課程,也設隱含課程,即除具有實踐、應變、信息處理、分析、設計等多元復合的技術能力結構,還要具有以科學文化為基礎,專業知識為主干,相關知識為輔助的立體知識結構,兼備開拓創新意識、合作競爭意識、職業道德、意志品質等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素質。
(二)“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關注需求變化。按照調研→職業崗位分析→職業能力與素質分析→知識結構分析→崗位職業技能→編寫專業教育標準→確定課程體系→編寫專業培養方案→專家論證→制定主干課程教學大綱→專家論證→定案的基本程序,對本專業崗位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標準、專業知識、能力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社會專業市場調查,分析預測職業崗位群和建立訂單培養計劃。參照職業崗位標準和能力要求,建立對應知識能力結構,圍統能力培養設置多模式的課程體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體現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教育的要求,使實踐與理論課程體系并重,理論實踐一體化,并提高應用技能的教育比重。
(三)緊跟市場,拓寬專業知識面。改造傳統專業教學內容和模式,拓展專業方向,注重專業的潛力與可持續發展。如我院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城市軌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緊跟市場發展,針對目前我國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的建設和城市輕軌、城市地鐵的建設需求,充分發揮我院辦學歷程悠久的鐵路建設行業背景資源,在專業教學內容上即時融入了高速鐵路、城市地鐵等相關專業知識教學內容,拓寬專業知識面。又如,我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充分考慮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綜合型人才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內容選取中,充分考慮必須掌握足夠的中小型建筑室內設計知識,裝飾材料知識,熟悉裝飾報價、施工工藝技術,具備設計創新能力、計算機表現能力和一定的管理、營銷能力,依據這些應知應會崗位知識,設計教學內容,制訂培養措施,才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同時,還應對廣告設計與企業策劃,小區環境藝術設計與施工等從學科交叉性,邊緣性著手,促使專業教學既具有藝術特征,又與高科技密切相關;既能適應現代經濟,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強大生命力作為拓展。此外,根據行業企業工作需求開展相關工程建設法律法規、專業規范知識講座等,如《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安全法》等工程建設相關法律以及 “建筑裝飾工程施工質量問題案例分析”、“裝飾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相關要求和規定等專業知識講座,盡可能及時傳到行業信息與社會接軌。
(一)嘗試和推行模塊化項目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課題教學極富現實意義,高職學生要的是夠用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對每門課程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究。
在教育模式上,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即由一位教師在一段時間內負責完成一門 (或幾門)課程的教學。這使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減弱,學生很難系統地把握學科知識[4]。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嘗試和推行模塊化項目教學,如我們嘗試將同期開出的建筑裝飾設計、建筑裝飾構造、建筑裝飾施工技術教學的分部分項實訓都圍繞一個項目來開展,增強課程間的知識關聯性,“教學做”合一,理實一體化。
實踐性教學體系我們實施構建三大模塊化,即基本知識技能實訓、技能證書實訓和崗位能力實訓。基本知識技能實訓是指學生通過實訓,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論的一種單點實訓或實驗,如:裝飾材料實驗、課程設計、大型作業等;技能證書實訓主要是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一些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考試基礎內容,學生通過相應課程學習,考核取得各種證書的實訓,如:CAD證書、計算機等級證、助理室內設計師證、室內設計員證、預算員證、施工員證等。崗位能力實訓主要是職業崗位標準,通過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綜合考核適應崗位的能力,推動就業機制。
實訓內容選題均來自實際工程項目,如居室室內裝飾,通過完成現場房屋丈量獲取基本數據、與客戶交流、建筑裝飾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等,通過結合職業崗位進行課題設計,涵蓋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訓練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每個環節考核的推行過程考核,如現場房屋丈量、繪制建筑設計圖主要是考核正確獲取基礎數據和信息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同時,考核先導課程掌握和熟悉情況;根據建筑設計圖和客戶交流信息要求進行功能分析布局形成裝飾設計方案圖,其過程可以考核設計創意,圖形表達表現,再確定的方案基礎上,完成施工圖設計,重點考核設計圖的裝飾構造和施工工藝過程的體現等,這種課程之間從各課程任課教師到學生訓練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的課程模式,將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學生從原先的盲目被動灌輸,變成了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解決問題,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發散思維和實際解決問題的技能。
(二)倡導教師知識結構的重組更新。教師是課程的指揮者和組織者,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育教學思路,有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5]。教師應清醒地面對高職教育的發展與觀念的變革,使自己的觀念意思與時代保持同步和具有前瞻性,切忌滿足于隨著自己閱歷增長而日積月累的“已知的知識”而又很自信地將其“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要竭力健全、完善甚至重組自身的知識結構,建構寬闊的知識網絡和熟悉現代教育發展動態,并積累自身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方可形成教學課程氛圍的只是互動,達到師生共享學習過程之樂趣和教學相長。
(三)依托行業實施課題雙軌制教學,形成教學模式“多元化”。德國是職業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企業+學校”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6]。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依托行業優勢,根據實際情況,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可利用資源,探索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一體化教學,取得了可喜成績。我們嘗試兩種方式,形成“多元化”職教模式。第一,和許多現行高職院校一樣,成立了校辦企業實體,或與企業、行業聯合實施“項目教學”,企業提供實際工程項目和委派專業技術骨干,學校提供完成項目所需的知識技能專業學生和骨干教師,產學結合,以教促產,以產養教。教學中實訓內容以真實的企業委托具體工程項目來組織教學,分別有學校教師進行理論基本知識教學,和由企業專業技術骨干、一線師傅直接指導學生完成真實項目,參與從接受任務到實施過程,直至工程項目竣工交付使用、信息反饋等,提升動手能力和對接職業崗位。第二,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基地,依托行業推行“訂單教育”,實施課題雙軌制教學,讓企業參與高職教育全過程。在教學上,采用“2+1”模式(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實訓的)或“2+0.5+0.5”模式(兩年在校學習,0.5年在校內綜合實訓,0.5年在企業頂崗實訓)。對學生進行雙軌制教學,一方面可由教師進行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教學,另一方面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工程師、高級技師授課。以生動形象的具體現實,能激發學生求知欲,讓他們懂得與市場、與職業崗位的融合,形成了既有職業素養,又有科學技術使用頭腦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
(四)強化實訓實踐課程實效性。加強綜合性實踐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使靜態教學逐步轉向動態實踐教學形式[7]。我們在建筑裝飾專業綜合性實訓教學實踐中,強調能力的多種教學方式,如協作式學習、項目小組等,這種方法更加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和參與意識,團體合作性。在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讓學生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很有必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實效性,通過合作完成實際工程項目,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資料處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知識擴展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培養,此時,教師對課程的組織與引導作用,要切實使學生認清實踐課的目的意義所在,這種教育模式即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對知識的掌握與學習者根據自身體驗的綜合能力而獲得。
四.結語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辦好高職教育,還需要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齊心協力。高職教育教學要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學生的培養還需要滲入動態管理和在教學中實施多種模式教學理念,從人才培養方案、職業崗位群確定,到課程體系和教學環節實施,各個職業院校都在積極開展和探索適合于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解決寬進口窄就業的就業難問題,形成非常具體的具備嶄新的教育理念,切實推進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
[1][4]方華.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9).
[2][3][6]陳解放.“產學研結合”和“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5]黃春波.專業改革創精品產學研結合出特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1).
[7]金大勝.關于高職教育中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力能力和素質的培養[J].成人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