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政
在我國的許多高校,尤其是在地方性專、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被許多學生,尤其是理工、體藝類學生視為令人頭痛的公共課程之一,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認為英語對將來就業沒有什么幫助,根本沒有學習英語的必要。同時,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師都是以分析語言現象與規律,給學生講解單詞、短語,分析句子結構、篇章結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詞匯量與閱讀能力,以適應大學英語四、六級及研究生英語的考試的需要。教師非常關注并強調學生有意識的外顯學習,對內隱學習這種無意識的語言加工過程缺乏必要的認識。學生是在承受較大“認知負荷”情況下進行英語學習的,對英語談不上任何興趣。結果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效果糟糕,“啞巴英語”現象十分嚴重。試想:如果我們教師能把內隱學習的相關理論與研究與大學英語教學相整合,積極創造有利于內隱學習的學習環境與教學環境,我們旨在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效果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和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是在學習過程中同時存在的兩種認知過程。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Reber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of Artificial Grammar ,1967)中正式提出“內隱學習”后,國內外許多學者以他獨創的人工語法學習(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為切入點,在內隱學習的各個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尤其是近三十年以來,內隱學習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證與完善。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一些經驗并因之改變其事后某些行為的學習。”它是一個 “無意識地獲得刺激環境中的復雜知識的過程”[1]。與之相對的是外顯學習,它是“類似于有意識的問題解決,是有意識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學習過程[2]。
相對外顯學習而言,內隱學習具有以下特點及優勢:(1)自動性(無意識性)。.即內隱學習不需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學習任務中的外顯規則,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自動地獲得外顯學習所能或不能獲得的深層知識。(2)抽象性(概括性)。在特定任務中,內隱學習所獲得的抽象知識能應用到與其本質相通外表相似的其它情境中去,完成與外顯學習類似的遷移能力,具有概括性。這使得內隱學習在復雜規則(如語言)的掌握、記憶、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等許多方面優于外顯學習。(3)理解性。相對外顯學習而言,內隱學習所獲得的內隱知識一般不容易被意識到,但部分程度上可以通過語言系統表達出來。(4)抗干擾性。Reber (1993)認為內隱學習的抗干擾性具體表現為內隱學習不易受到機能障礙和機能失調、年齡、IQ等的影響,具有平均性與過程的普遍性。1993年,國內學者楊治良等又提出內隱學習具有“三高特征”,即高選擇力、高潛力和高密度貯存。而“三高”的這些特征,也與內隱學習以上特點不乏相通之處。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外顯學習能使學習者系統地學習語言知識、對語言的正誤作出準確的判斷,它是一種緩慢的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資源的有意識的語言加工過程。而內隱學習具備以下優勢:首先,內隱學習是一個快速的、不消耗或者很少消耗心理資源的無意識的語言加工過程,學習者可以把剩余的注意資源消耗到接下來的學習任務中去。其次,內隱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相對外顯學習而言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所影響,有利于語言的深層知識的獲得與應用。最后,它的產物—內隱知識在潛意識狀態下高密度地儲存于長時記憶之中,而且在使用時可以得到自動提取。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培養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技能方面(如在應激情況下語言的使用與表達,尤其在同聲傳譯中),內隱學習表現出了它的優勢。這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我們教師要把教學與內隱學習理論相結合,激發學生內隱學習的產生,充分發揮內隱學習的優勢,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重視大學英語課堂內外情境的創設。內隱學習在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被操縱,但會受到學習情境的影響。它能在無意識狀態下自發地進行,它所獲得的知識儲存于潛意識中并在適當的情境下能自動激活。因此,課堂情境的創設顯得十分重要。對于在生活當中缺乏語言環境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課堂仍然是他們進行語言實踐,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要淡化語言知識的教學,積極地創設相應的語境,積極地創設課堂情境,優化大學英語課堂情境,精講多練,創設民主、平等合作,氣氛輕松活躍的課堂互動情境。利用各種問題以及話題,利用各種互動活動 (如:pair work,group work,role play,story link,free work等)組織、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的討論、表演及其他語言活動中來。特別是在教學多媒體的普及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即時性以及信息多樣性、視聽相結合等特點來創設虛擬教學情境,使得課堂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視、聽覺的語言交互環境,使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然的氛圍中無意中接觸語言,自動激活已有的內隱知識,習得新的語言知識并且對其進行遷移,并在隨后的語言活動中自如地運用這些語言知識。除了課堂情境以外,課外的學習情境的創設也不能忽視。課外實踐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二課活動(如:創辦英語協會、英語角、舉辦英語各種技能的競賽、創辦外語墻報及刊物、電臺播放、英語晚會、英語文化節等),讓學生置身于英語學習的情境之中,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內隱學習的學習效果。通過課堂內外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把“教學”變為“導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減少內隱學習的注意資源,使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能在輕松愉快的課堂內外情境中產生并且發揮作用。
(二)重視英語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內隱學習的“長時功效”[3]表明:內隱學習的持續使得它所獲取的內隱知識將產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走向整體的變化。同時,內隱學習的效果也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練習才會呈現并逐漸增長。這一特點提醒我們語言教師:在成功誘發內隱學習后要注意維持內隱學習任務的繼續進行。所以,要使內隱學習能夠產生并延續下去,要使內隱知識產生遷移異化能力,要使大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經過一定時間,一定量的英語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輸入及輸出的:背誦、閱讀、視聽、會話、寫。“背誦”是現在絕大多數大學教師與大學生都會忽視的一種語言輸入方法。它是外語學習者創建語言模式、輸入語言信息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在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地道的英文文字材料(包括文章與固定句型),或者利用一些發音純正的錄音材料進行跟讀、模仿直至背誦出。通過背誦,學生輸入了大量的語言信息,為內隱學習的繼續打下了基礎。“閱讀”是大學生大量獲得語言輸入,逐漸形成內隱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在選擇閱讀材料時,非英語專業學生可以選擇含有一定情節和豐富文化背景知識的英語故事、小說或主題文章。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多頻率地對語言結構以及單詞進行輸入、積累,對語言結構及單詞的再認達到快速無意識加工與提取的程度,最終促進聽說讀寫等相應的任務很好地完成。另外,通過閱讀,學生還可以內隱到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利用語言。在“視聽”方面,教師不僅要借助多媒體在課堂上積極創設語境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還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音像資料,如:英文電視、電影節目、英文歌曲等,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習得英語的語音、語調等語言規則。
大量的語言輸入能為內隱學習的延續創造可能,為語言的輸出創造可能。但是,重視輸入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輸出。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啞巴英語”現象—學生有牢固的語法基礎,卻不一定能在實際運用中迅速而恰當地“產出”言語,這是內隱知識不能自動提取的一個表現,是語言輸出欠缺的一個表現。內隱學習理論以及研究結果要求我們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各種英語語言實踐的機會。因此,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應重視“寫”、“會話”這兩種主要的輸出手段,重視語言的實踐活動,使大學英語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課堂內外活動互補。
(三)重視大學英語課堂任務的設置,重視學習資料的選擇。課堂任務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成敗的關鍵,它對促進內隱學習、增強內隱學習效果、提高內隱學習質量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課堂任務設置的不當及學習材料的錯誤選擇都將使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在深入研究學習材料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現有英語水平的基礎上設置好任務,以便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及積極性,引發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在設置任務時,教師教師在課前要設置一些難度適中,貼近學生學習生活,滲透文化背景知識、人文教育的任務,盡量不要把任務直接指向語言規則本身。例如:在設置與課文有關的討論話題與問題時要注重學生思考、理解、判斷、評價、解釋或論述并具有多種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內隱學習產生最大的效果。
另外,學習材料對內隱學習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說來,學習材料在數量、難度、性質、呈現方式等方面影響內隱學習。一般說來,在難度適中的情況下,難度較高、抽象性較高的材料更適合內隱學習;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因“材料”施教,在解決難度較大較復雜的材料時,先讓學生觀察思考,然后再給以指導,會產生最佳效果。在學習材料的選擇方面,教師要選擇一些難度適中、大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與體裁多樣的囊括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宗教、經濟、科技等內容的資料,使學生接受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熏陶,并從這些材料中認識并掌握語言規則,增加自己在各領域的內隱知識。同時,借助教師的外顯指導,不斷使自己的內隱知識系統化。
(四)處理好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關系。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有著各自的特點與優勢,它們相互獨立但又相輔相成,同時存在于任何學習過程中。因此,我們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更新外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情感、現有言水平以及教學硬件設施等因素,創造有利于內隱學習的環境,處理好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關系,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綜合運用好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這兩學習機制,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
內隱學習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對大學英語教學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但是,內隱學習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將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是值得我們英語教師去思考及研究的問題。
[1]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郭秀艷,試析內隱學習的長時功效[J].教育科學,2003(9).
[3]郭秀燕,黃佳,孫怡等.內隱學習抽象性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學探新,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