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漢生
中新高職教育現狀的比較分析
□歐漢生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在大力發展的歷史階段,學校的管理理念、教師的教學理念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文章對中新兩國的高職教育從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行政管理、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并在借鑒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解決的思路或方案,以期能夠給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中國;新加坡;高職教育;比較分析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成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是新加坡五所國立理工學院之一,同時也是亞太十大理工學院之一,設有工程、信息技術、設計、化學及生命科學、工商管理、保健護理六個系,下設電子、計算機與通訊工程、制造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會計與稅務、銀行與財政管理、商業管理、市場學、體育及健康管理、數碼多媒體設計、產品設計發展、護士學、物理療法、專業療法、放射診斷、信息技術、工程信息學、商業信息學、多媒體與信息通訊技術、分子生物技術等18個專業。學院占地30.5公頃(約450余畝),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現有學生近15000名,教職員工1200余名。
筆者帶隊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培訓,有幸親身體驗了南洋理工學院的先進辦學理念、優雅的人文環境和成功的辦學模式。這次培訓為期一周,培訓的科目有:南洋理工學院人力開發經驗、辦學理念與策略;綜合科技教育環境;學術管理系統;南洋理工學院培訓與課程開發經驗;學生企業實習與就業和升學機會;學系行政管理;學生發展與管理;學術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系統;課程行政與評估。培訓采用了聽報告、相互交流討論、現場參觀等形式,安排得十分緊湊,受訓人員普遍感到受益匪淺。由于培訓學習的時間很短,許多問題也許筆者只是了解到了一些皮毛,但南洋理工學院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及與之配套的學系管理給筆者的印象十分深刻,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充裕的教育經費、全英語的教學、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環境使南洋理工學院有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聘請優秀教師,但南洋理工學院在教師的學歷上并不盲目追求高學歷,只要求是本科以上學歷,卻對教師的企業背景十分看重,他們要重點考察將被聘任者在什么樣的企業工作過,在企業從事過什么樣的工作,要有從事項目開發的能力等等,而且企業工作的時間必須在5年以上。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是不可能直接任教的。所有教師都必須參與項目開發,這使得教師首先在專業知識上要能夠不斷地加以更新,不斷地跟蹤最新的科技發展,否則就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就要被淘汰。其次教師要主動保持與企業界的密切聯系,了解企業界的技術狀況和最新的技術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院對教師的要求,這樣的教師是真正的 “雙師型”教師。再者,除了像計算機維護這樣比較特殊的項目以外,南洋理工學院一般不另外配備專職的實驗實訓指導教師,所有實驗實訓的輔導任務都將由任課教師負責完成,這也是促進教師實踐能力提高的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有了這樣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項目開發這一載體,在南洋理工學院逐步形成了組織無界化、終身學習、“無貨架壽命”、處處創新、超前意識、肯拼肯干、精益求精、愿意學習和分享知識經驗這一具有鮮明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組織文化。
為了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國職業教育界雖然也認識到建設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是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學校,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地推動“雙師型”隊伍建設,盡管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辦學體制、教育規模、教師觀念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目前還遠沒能達到“雙師型”內涵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一是盲目追求高學歷。為了體現高等學校的“高”字,高職院校要求新教師都要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歷,而對教師的企業背景往往要求得不夠。
二是教師與企業的聯系較少。這一方面有教師的觀念問題,認為教師就應該是在課堂里,面對黑板、書本和學生,這才是“教書”。同時也有教師的能力問題,教師不具備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和實踐是脫節的。
怎么解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機制和體制兩方面來加以解決。關于機制方面,學校可以借鑒南洋理工學院的做法,對教師評價辦法、校內分配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師“雙師型”素質提高的激勵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對教師的宣傳、教育,引導其觀念的轉變,形成一種積極發展、主動發展、樂于奉獻的校園氛圍,從“要我干”的被動狀態上升為“我要干”的主動狀態。關于體制方面,要改革現行的用人制度,形成教師能進能出的良性局面。這方面單靠學校的力量是沒法完成的,需要政府適時地推出用人制度的改革措施。
南洋理工學院的學系行政架構設計也與我國的高職院校不同。我國高職院校的系部行政架構基本上是沿襲本科院校的模式,即系主任——教研室——教師。這種組織形式方便于學科研究和學科建設,有利于學科的發展,可以說是典型的學科型模式。這對于主要從事學科研究的本科院校來說,是一種比較適合的系部組織形式。南洋理工學院學系采用如下的行政架構,系主任——部(中心)或專業——教師,而專業主任一般是由中心主任兼任的。從字面上看,僅僅是將教研室換成專業部門,但其內涵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系主任——教研室——教師這種模式,系主任負責管理專業,學科教師在教研室的管理下,教研室的主要任務是關注本學科的發展,很難在專業管理和建設中發揮作用。而系主任——部(中心)或專業——教師這種模式,學科教師在專業主任的管理下,系主任通過專業主任直接負責專業的管理和建設。筆者認為,以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己任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是龍頭,面對這樣的任務,前一種模式是很難適應的。不僅如此,相反從某種程度上講前一種模式還可能成為專業建設的絆腳石,妨礙著專業建設的進行。即便是在設有“專業帶頭人”的情況下,他也很難去領導某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原因是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是一個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開發、實訓基地規劃等教學規劃,到人員配備、組織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實施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具有嫻熟的教學技巧和精湛的教學藝術的教師,更需要有能夠確保人才培養方案得以有效落實的“規劃師”、“組織員”。相反,按照專業設置行政架構,專業主任全面負責本專業的管理和建設,學科教師在專業主任的管理和領導下開展工作,才能完成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任務。我國目前的高職教育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專業建設、課程改革、課程建設等任務十分繁重。因此,筆者認為,經過實踐證明是一種成功模式的南洋理工學院系級行政架構更能滿足我國高職院校的辦學現狀和辦學要求,我國高職教育界完全可以借鑒。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最有名的特色就是“教學工廠”,“教學工廠”完整的概念是:真實的企業環境;項目開發;學校本位。所謂真正的企業環境,就是在教學中,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到教學環境中,由模擬到模仿,最終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置身在一個真實的企業環境中,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也具有了很強的針對性。所謂項目開發就是學校不斷地進行企業項目和研發項目,這是“教學工廠”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教師來說,通過不斷地參與項目開發,了解了企業的技術狀況和實際需求,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學校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完善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指導他們完成一定的項目,使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工作環境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得到了鼓勵和開發,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對于學校來說,一方面確保了課程與企業的實際需求掛鉤,提高了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是學院專業開發和教職員專業培訓的重要途徑,促進了學院與企業的緊密聯系。因此,筆者認為,教學工廠既是一種辦學的模式,更是一種辦學的理念,從學生的培養方案、課程的開發、教學的組織和安排,到教師的培養等各個方面都能體現這種理念,其核心是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學校本位顧名思義就是教學工廠是以學院為本位,而不是以企業為本位,它是在現有的教學系統(包括了理論課、輔導課、實驗和項目安排)的基礎上而設立的。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實,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高速發展,作為職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也一樣,正在蓬勃發展。目前從招生規模上講,高等職業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就其人才培養的質量來看,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高等職業教育界并沒有沉浸在快速發展的喜悅中,而是保持著十分清醒頭腦,對自身存在的不足有著十分深刻的認識,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訓體系構建、專業建設等方面,都在進行著積極的探索,以期獲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界強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國情,可以借鑒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的辦學經驗,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內涵提升。
[1]白彥婷.新加坡“教學工廠”的經驗與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2]劉啟東.從新加坡“教學工廠”看我國高職教育模式的調整[J].教育與職業,2007,(35).
[3]淺談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J].網絡財富,2009,(01).
[4]林碧聰.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改革創新的一些探索與思考[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 韓云鵬
歐漢生(1962-),男,江蘇宜興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物理教學研究、教育管理研究。
G719
A
1001-7518(2010)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