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規劃綱要》亦如此
□莊西真
3月28日,歷時一年多 (從2008年8月開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起草出來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最后一次公開征求意見的時間也結束了,不出意外,這個《綱要》在稍作修改后會發布出來。由于工作的關系,我也把《綱要》從頭到尾認真地看了幾遍,恕我眼拙,我沒有看出一些專家在報紙上(或者電視上)言之鑿鑿地說的那些創新之點和明亮之點。相反,我感覺《綱要》也不過就是一個拼湊起來的“大雜燴”而已,和以前的一些《決定》、《綱要》、《行動計劃》之類的文本并無二致。本來我無意對此說點什么,又有什么好說的呢?但據說這個《規劃綱要》將決定著我國教育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走向,這樣的話,我就不能不對此說點什么了,為中國教育長遠發展計,當然也與職業道德有關,畢竟我也是吃“教育飯”的。說實話,我認為《綱要》中的很多地方都值得商榷,好多地方都是一些所謂的“專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罔顧國情的自說自話。比如說對高考制度進行“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改革,從我自己的體會和對最近十幾年高考制度改革的觀察來看,如果真的實行起來,只能使已經極為不公平的高考制度更加不公平,貧寒家庭子弟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命運的希望將更加渺茫。又比如,在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方面,前面提了幾個數字,然后就說到2020年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人力資源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衛生、福利、教育、權利等因素,如果沒有自由寬松的環境,均衡而又高質量的衛生、福利,多上了幾年學就成了人力資源強國,這是對人力資源的偏狹理解。……。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贅述。我只能說說《綱要》中存在的我認為最嚴重的過高估計教育作用的問題,比如《綱要》第一章中說“……,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里面的一些提法就有點虛高,不切實際,也有超高估價教育作用的傾向。實際上,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發展的。
第一,讓我們把眼光放到世界近現代史的進程中看看,從教育的歷史演變中可以邏輯地推出它對社會發揮效用的可能限度。不管是早先開始現代化的歐洲國家,還是緊隨其后的美國,在其現代化的過程中,教育所起的作用都不是最關鍵的。其中文化、宗教倫理、政治制度、民族國家、地理環境等起的作用可能更大。就是我們常常用以說明教育作用的德國、日本戰后崛起的經歷也沒有實證研究證明教育在其中起的關鍵作用,只能引用一些政治家的口號式言論以為佐證。迄今很難看到一個單純發展教育就能使國家走向富強的國家,相反,例舉教育發展的還算可以,但經濟社會發展卻乏善可陳的國家并不難。
第二,再讓我們回到國內,洋務運動以降那些希望發展教育達成“國強民富”的良好愿望是如何落空的就不說了。看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1949年到改革開放以前的30年,我們的教育比之解放前有了長足的發展,借用一句套話來說就是“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合格的勞動者”,可你看看那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卻幾近停滯,甚至崩潰,我小時候飯吃不飽的經歷至今難忘。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我國經濟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與其說是由于我國有數量龐大、素質又高的勞動者隊伍,不如說是由于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思想解放、制度改革打破了人們身上的框框,釋放了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和潛能。
第三,從家庭(或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也如此。改革開放30年是我國教育事業迅速擴張的時期,但同時也是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逐漸擴大的時期,更重要的是教育對于改善個人、特別是中下階層人們命運的作用不斷弱化的時期,“教育致貧”、“畢業即失業”等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十幾年“教育改革”經歷證明,執意“教改先行”的結果只能是越改越壞。現在,中國教育的當務之急不是如何“追求更好”,而是怎樣“防止更壞”。
說這些并非否定教育,無非是想說教育要起作用,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也即教育在一個國家發展中決不會產生奇跡,教育是由其他社會力量決定的,因此,它本身不能成為改造社會的有力工具。從發展的角度而言,教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同其他所有為了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采取的措施結合到什么程度。甚至可以這樣說,其他方面的措施比如改善交通、通訊、衛生、減少管制、取消一些歧視性的政策等可能比教育更重要。這就需要我們理性地認識教育的作用,我們不能對其寄予超過它的作用范圍的期望。
對于有些人來說,讓他們承認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恐怕比較難。如果讓他們承認毫無約束力的《綱要》的作用是有限的可能就比較容易,而后者才是我真正想說的。
責任編輯室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