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靖
(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許 靖
(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
我校是西南民族地區頗具代表性的一所醫學院校,地處廣西、云南、貴州3省交界。這里是革命老區,而且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地處邊疆,經濟欠發達,文化水平低,當地醫療衛生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而且目前在城鄉醫療衛生單位工作的臨床醫生,大部分還是中專學歷。隨著我區及周邊地區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推進,擁有中專學歷的醫學人才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針對這一情況,我校確立了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但是自從20世紀末期全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以后,我校教師數量明顯不足;而且缺少實踐教學基地,2005年以前直屬和非直屬的附屬醫院各有1家,實驗室設備嚴重老化,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較少;培養方案沒有及時修訂,教學內容沒有及時更新,加上教師教育觀念落后,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重理論教學、輕應用訓練等現象仍相當嚴重。這些都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夠扎實,導致其自信心和責任心不強,交流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較差。伴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持續擴大,如何促進結構、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是我校面臨的重大挑戰。
我校生源比較充足,每年均能夠滿額完成招生計劃,大部分省(自治區)的錄取平均分均高出當地控制線20分以上,3年來新生報到率均達到95%以上。作為民族醫學院校,我校在招生工作中,嚴格執行國家及自治區關于在招生中照顧少數民族考生的各項政策,足額完成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近3年來,招收的少數民族生源占全校招生總人數的56.6%。近年來我校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其中到縣級及縣級以下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隨著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校的就業重心需要進一步向基層轉移,但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就業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大力加強對畢業生的艱苦奮斗的作風教育。
在全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上述問題的存在必將對我校學生的就業造成嚴重影響。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學校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鑒于此,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教學投入,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力弘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堅持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的目標不動搖,加強師資隊伍和教學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以培育大學生的應用能力為重點,在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思想教育、就業指導與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校教師在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我校地處落后的民族地區,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但是近年來學校克服各種困難,投入了2000萬元用于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穩定工作;組織了2次關于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大討論;每年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內外名校進修,請國內外教學名師到學校開展教學方法、授課藝術等方面的培訓,并定期舉辦校內公開示范課,以求全面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目前我校生師比為14:1,高級職稱教師占師資總數的40%,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職教師的45%,教授、副教授100%為本科生授課,較好地滿足了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需要;教師課堂授課質量優秀率達80%以上;2個教學團隊獲“自治區優秀教學團隊”稱號。
專業是職業定位的前提,專業明確,職業定位才明確,就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1],而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在專業設置上必須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道路。臨床醫學專業是我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從1958年建校之初開始設立,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吃苦耐勞、能適應基層簡陋醫療條件的醫務人員,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但是近年來“三甲”醫院更多需求的是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醫學生,對本科生的需求比較少;縣級醫院對于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需求也并沒有逐年增加,因此如果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就會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為此,學校在適度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靈活設置專業,近年來已經設置了心理學、全科醫學、急救醫學3個專業,今后還將設置運動醫學、醫學美容等專業,并在后期對學生進行分流,以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就業面。
為了滿足廣西及周邊區域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對臨床醫學技術人員的需要,學校組織力量對服務區域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狀況和衛生人才資源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經過充分論證,依托臨床醫學專業及其他優勢專業,我校率先在廣西開辦了醫學檢驗學本科專業,隨后又設置了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英語(醫學英語方向)、藥學、預防醫學等本科專業,此外還根據基層對人才的不同需求,開設有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護理學、高級助產、藥學和體育運動保健等專科專業。從近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等本科專業就業形勢良好,年底統計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而且大部分畢業生在“三甲”醫院就業,證明新開設的專業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2006年春,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被寫入廣西“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奏響了北部灣區域經濟建設的序曲,這為廣西高校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校目前正在積極組織力量進行科學調研,緊密跟蹤北部灣經濟區對人才的需求變化以便及時設置新的專業。
3.3.1 努力改善教學條件,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供保障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良好的教學條件是保障。學校近年來努力改善教學條件,以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一是優化校內實驗教學資源配置,創建五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二是實施臨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工程,加強非直屬附屬醫院建設。目前,機能、人體解剖學、形態學、臨床實驗教學中心(模擬醫院)等先后被認定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校先后開拓了附屬文山醫院、附屬河池醫院、附屬玉林醫院等非直屬附屬醫院,編制床位達3894張,醫學類學生人均床位數超過1張。同時通過現場教學觀摩和公開示范課等形式[2]加大對臨床教師的培訓力度,使非直屬附屬醫院成為我校重要的實踐教學基地。此外,還建設了45個穩定的臨床教學、實習基地和25個社會實踐基地,較好地滿足了實踐教學的需要。
3.3.2 堅持知識和能力并重,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能力的強弱是衡量畢業生能否實現“用得上”標準的關鍵,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強化實踐育人意識,大力培養能夠熟練運用醫學知識為患者服務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一是堅持理論知識教育與實踐能力教育并重,將實踐能力培養納入系統教學規劃中[3],合理制訂實踐教學方案,把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教學(軍事訓練、實驗課教學、臨床見習教學、實習前基本技能強化訓練、臨床實習教學等)與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本科生導師制、開放實驗室、勞動實踐、科技與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等)進行有機結合,構建由公共通識教育實踐、學科通識教育實踐、專業教育實踐、社會實踐等共同組成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增加實踐課時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從1:0.72調整至1:0.82。二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增設系列課程:學校自行開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醫療技法、民族醫學與方劑學等課程,使學生掌握“簡、便、廉、驗”的民族醫學診療方法,為服務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打好基礎;以臨床實驗教學中心(模擬醫院)為平臺,改革臨床實踐教學的內容,組織人員編寫各專業《臨床基本技能操作規范》,作為必修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將課時由40學時增加到180學時,從而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操作水平。三是嚴格管理與考核,確保臨床實踐教學質量,學生實習前對其進行臨床基本技能強化訓練并進行嚴格考核,實習期間對其進行2次實習教學檢查和規范的“三基”綜合測試,實習結束后還要對學生進行畢業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操作考試。四是大力開展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日常社會實踐和寒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2種形式:日常社會實踐包括各學生社團和班級利用節假日開展義務診病、社區掛職與服務、疾病預防與控制知識宣教等志愿服務活動;寒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主要是組織學生到“老、少、邊、山、窮”基層地區去進行義務診病、衛生情況調研、疾病預防及保健知識宣教等。
上述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90%以上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實習大綱規定的操作項目,動手能力強成為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普遍共識。學校2006年被評為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并且連續多年被評為自治區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擁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優秀團隊1支、自治區優秀團隊10支。3年來,有9300多人次參與了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群眾85000多人次,4963人次參加了無償獻血活動,獻血總量達108萬毫升,年獻血總量多年居百色市各單位之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廣大學生不僅能夠體察群眾疾苦,了解基層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而且切實以自己的知識和青春服務了老區人民,回報了社會,增強了自己服務基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學生受到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沖擊。如果任這些不良思潮蔓延,畢業生將不愿意到基層服務。學校對此現象高度重視,除了認真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的各項要求以外,還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注重以“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大醫精誠”校訓和《大醫精誠》校歌等對學生進行愛校愛專業教育,并充分利用作為革命老區特有的紅色教育資源,堅持對學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扎根基層、服務老區的思想深深植入學生頭腦當中,為畢業生“下得去”和“留得住”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此外,學校還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社會調查研究、校友先進事跡報告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畢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的教育,并制訂了《關于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和基層單位就業創業的意見》,落實了配套的獎勵辦法,對自愿到貧困地區縣級以下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自治區級優秀畢業生、校級優秀畢業生分別給予2000元、1000元的獎勵,鼓勵他們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同時,學校也大力宣傳基層優秀畢業生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優秀品質和感人事跡,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專業技能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單位挑選大學生的關鍵標準[4]。我們把“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大醫精誠”校訓和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的辦學定位作為指導思想貫穿于就業教育始終,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備優良的專業技能,從而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教育質量,保持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本質需求。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是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重要舉措。學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一是就業教育規范化,將就業指導作為必修課列入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二是就業信息網絡化,充分利用就業網向畢業生發布就業信息、向用人單位發布畢業生信息,將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拓展畢業生的求職空間。三是就業指導個性化,讓每位學生都明白“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該怎么辦”3個問題,并對其進行分類引導。四是就業指導全程化,新生入學教育、實習前教育、畢業前教育均包含就業指導專題內容,對大學生實施5年不間斷的就業教育;從新生入學開始即建立每個學生的就業檔案,加強對待就業學生的統計和服務工作,每年組織人員對畢業生進行追蹤調查。五是就業指導人員專業化,每年有計劃地選送學生輔導員進行職業指導師培訓并要求其取得職業指導師及以上級別的證書,以提高就業指導的工作質量。六是就業指導全員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實行“一把手”工程,全校動員、齊抓共管、層層負責,形成“人人關心就業,人人支持就業,人人參與就業”的良好局面。七是校園招聘常規化,每年12月份舉辦一次大規模的校園招聘會,平時根據用人單位需要舉辦小規模的就業雙選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供需見面會,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
近年來我校通過加大教學投入,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加強就業教育和就業服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扎根基層的思想得到進一步鞏固,學生較強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在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我校畢業生就業面不斷拓寬,本科生就業率穩步提高。3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分別達到87.48%、90.73%和92.00%,其中到縣級及其以下醫療單位就業的學生超過66%。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校畢業生就業重心正逐步向鄉鎮醫療單位轉移,眾多畢業生成為基層醫療單位的中流砥柱,為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88家用人單位對我校669名畢業生評價的問卷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評價較好,認為學生基本理論扎實,基本技能水平高,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優良率為93.2%。在2007年教育部專家進行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現場考查評估中,我校學生臨床技能操作考核全部優秀,得到了教育部專家的高度贊揚。
[1]王江生.淺論普通高等教育如何借鑒職業教育學生求職技能培養模式[J].民族論壇,2008,8:53.
[2]李壯.我院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能力建設的思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309~311.
[3]董盈盈.走向生本關懷:就業困難背景下審視大學生實踐能力建設[J].江西教育科研,2006,7:56~58.
[4]任江林.關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6:47~48.
G640
A
1671-1246(2010)22-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