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宋香全,路風賢
(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邢臺 054000)
“四課一中心”教學法在外科教學中的應用體會
李曉紅,宋香全,路風賢
(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邢臺 054000)
“四課一中心”;外科教學;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講臺上對照教材或教案邊講邊寫板書,對每一種疾病依次從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癥狀、體征)、輔助檢查、診斷、治療、預后等方面進行講解。有些教師則直接給學生讀課本。這樣的教學學生感覺課上枯燥無味,課后復習時,花很多時間也理不出頭緒,記不住內容,學習效率低下。筆者在長期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認“四課一中心”教學方法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所謂“四課一中心”教學方法,就是將形態學(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功能學(生理學、生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解剖學)、外科學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學科,它和醫學各專業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與外科學的關系甚為密切。因為只有在充分認識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過程,否則就無法判斷人體的正常與異常、無法區別生理與病理狀態,更不能對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生理學、生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功能的學科,只有了解了正常人體功能,才能了解人體功能異常變化的規律。病理生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機制,研究患病機體的功能、代謝的變化規律和機制,從而探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根據。它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它需要對正常人體中形態、功能、代謝方面的有關知識加以綜合、分析,再通過科學思維擴展到患病的機體,從而正確認識患病機體中出現的各種變化。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的基礎學科,它能將學生從學習正常人體的有關知識中逐漸引向對患病機體的認識。可以說,病理生理學是在基礎與臨床各學科間架起的一座橋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疾病的生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病原因子作用下,患病機體有關部分的形態結構、機能、代謝都會發生種種改變。病理學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及患病機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并闡明其本質,從而為認識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病理學除著重研究疾病的形態學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以及形態結構改變及功能變化與臨床表現的關系。所以說病理學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例如講述休克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復習微循環的構造、功能,然后講述病理狀態下微循環發生的變化,再進一步推導出休克的臨床表現。
以培養實踐能力為中心,重視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國傳統醫學教育,對臨床技能教學重視不夠,因此不少學生進入臨床后,面對各種復雜的疾病,常感到茫然,從而出現病史采集不完整、體格檢查不全面等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訓練和臨床技能訓練,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在學完外科學總論和部分基礎理論章節后,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病房,直接面對病人,通過病例討論,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教師提供典型病例,在每個知識點上給學生提一些建議,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由學生自己做出診斷和治療計劃,這樣有助于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教師講授重點、疑點、難點,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掌握疾病之間的因果、互助轉變的關系。直觀教學法:學生完全脫離課堂直接進入臨床,教師結合具體的病例進行理論講授與相應的實踐指導,使具體的疾病與相應的理論相結合,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建立起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聯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記憶,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知。外科手術學——臨床技能情境教學法:將手術內容進行最優化組合,對基本操作技術如切開、止血、縫合、結扎等進行反復訓練,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告知其目標,刺激其回憶,給學生提供學習指導,促進知識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技能操作的練習效率和操作質量。對創傷救護臨床技能教學實施情境教學法,即通過場景布置、電教直觀、急救道具等形式,創設一種接近真實場景的實地訓練環境,使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演練創傷救護技術。通過角色扮演,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開展第二課堂,超前訓練、分級輔導等強化技能訓練,以達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所以,筆者認為“四課一中心”教學方法較傳統教學方法有明顯的優勢,值得推薦。
[1]吳在德.外科學[M].本科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梁力建.外科學[M].專科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3]賴佳明,朱家源,梁力建,等.外科臨床見習教學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95~96.
[4]張平,詹惠瀾,魏軍.在外科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01,19(4):40~41.
[5]韓勇,王云杰,盧強.在胸外科教學中培養學員創新思維能力[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1):57~58.
[6]吳階平,裘法祖.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7]肖東,楊運有.外科臨床見習帶教初探[J].廣州醫學院學報,1994,22(3):85~87.
[8]魏波,陳日景.PCLL教學模式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14):1928~1929.
[9]鄭樹森,陳海勇.微創時代的器官移植[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5,5(1):4~6.
[10]張王景,洪志鵬.肺移植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4,10(7):431~434.
[11]徐江平,楊迎暴,楊雪梅,等.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4):425~428.
[12]鄭金賓.互動式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J].天津教育,2004,12:40~41.
[13]曾華鋒,李楠.論軍校學員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28(3):24~28.
G424.1
B
1671-1246(2010)22-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