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剛
(常州市漕橋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71)
目前,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在于:(1)一部分教師信奉“嚴師出高徒”,對學生要求過于嚴厲,盡管課堂秩序井然,但學生由于恐懼而過于拘謹,敢想不敢說,敢想不敢做,師生缺乏情感交流,課堂上只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機和活力;(2)也有一部分教師顯然意識到前面教師做法的弊病,并努力去改變,課堂是活躍了,師生互動也增多了,但一堂課上是教師頻繁地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而教師提的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思考,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3)還有一些教師過于理想化,尤其是涉及一些探究活動時,期望學生在完全自由的狀態下解決問題,對學生的活動缺少必要的指導,對課堂失去必要的調控,影響教學效果。
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學生是社會的人,人必然存在于個人和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中,要實現群體指向和個人意識就必須確定某種準則和價值取向來調整處理彼此關系。和諧課堂強調平等的交往和活動,因為只有師生、生生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發生言論和交往活動,才會有感情與認識交流的基礎,才有可能達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才有可能學會賞識與悅納別人,才有可能在交往和活動中學會合作,并通過及時、肯定的激勵性評價,從中獲得肯定、贊揚與尊重,體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獲得自我提升的崇高情感,產生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實現個人價值與群體價值的統一,也才有可能培養出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的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人際關系融洽,具有合作、理解、認同精神的社會主義公民。
和諧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在當今知識經濟的進程中,我們只有深諳和把握人的主體創造特質而充分重視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和潛能,不斷發掘人的創造精神,把重視人的發展與重視社會發展和諧統一起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權利,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不僅具有提升受教育者生命質量的本體價值,而且具有現實的適應國力競爭,促進社會發展的功利價值。心理學研究表明:外部強制不僅是通過認知過程是通過情感過程削弱創造性的,而且動機和學生經歷的愉快體驗對創造性能產生積極的影響。要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就要減少降低樂趣的因素,增加提高樂趣的因素,適度的獎賞和欣賞,對提高樂趣從而提高創造性也很重要。和諧課堂就要求教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斌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首先,教師要確立平等觀念。第一是師生的平等,教師在教學中切不可有“師道尊嚴,長者優位”的想法,不可憑借知識和能力的優勢凌駕于學生之上,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應該是平等的,都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第二是生生平等,學生作為個體發展是不平衡的,教師應正視個體差異的存在,不能憑印象和好惡剝奪學困生發表意見、參與活動的權利。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關注優秀學生的主體性,損害學力低的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從而損害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他們抗拒老師,抗拒學習,變為學困生。和諧課堂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公平地參與活動,交流發言,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平等的機會。
其次,教師要正確定位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諧課堂中的教師是學生知識的促進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學生發展的合作者、引導者,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而實現教學效果質的飛躍。教師要確立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確立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個性充分發展的正確質量觀,確立多層次、多渠道成才,多規格育人的人才觀,確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書育人的核心教學觀。
最后,教師要有包容的心態。和諧課堂要求教師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允許學生出錯,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多鼓勵、少訓斥,以和藹、親善的態度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增進師生、生生間的親近、交往、互動,消除學生和教師間、學生與學生間及自我的誤解,增進師生、生生和自我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在群體中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保持與他人的理解和融合,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和社會化進程。如果教師管理生硬,師生缺乏平等交流,則必然會造成學生害怕教師,部分學困生得不到尊重,人際關系緊張,課堂氣氛不活躍等問題,這樣會極大削弱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影響學生創造性的發揮,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學生的發展。
興趣能激發動機。課堂預設,首先要預設問題情境,教師要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自然現象、生活體驗或科學發展前沿等,挖掘和創新,把問題融入到恰當的情境之中,讓學習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動力,促使學生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要有疑之處,要能引起學生動機、注意力和情感的及時變更,并重新組成認知行為的心理動力系統,保證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并在問題解決后能在精神上得到極大滿足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其次,要預設問題層次。教師盡量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這樣會限制學生思維,教師在更多的場合應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要激發學生思考,啟迪思維,可以問代答。對難度較大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設計一個或幾個中間臺階性相關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該問題時,問題的答案將對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有提示作用,這樣就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能讓學力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獲得發展,取得成功。
和諧課堂就是要讓每位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精心的課堂預設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這是學生獲得成功、享受喜悅、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的保證。
加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排斥在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加強目標調控,掌握好開放的“度”,促進學生有效活動。如果放任學生自由發揮,往往學力強的同學表現比較積極,學力差的同學比較被動,在活動中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點撥,遭受挫折。因此教師應在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探究的內容,在適當點撥、啟發的基礎上,開展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并深入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互動,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排解學生的困惑,啟迪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合作等。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意義的學生活動,才能使探究學習不流于形式,才能使教學過程流暢、和諧。
每個學生的潛在素質不同,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教師要給所有的學生以均等的發展機遇,以充分挖掘他們各自不同的潛能,與之相應的評價必然是多元的。只有多層次、多規格的評價,才能與素質的差異發展相適應,才能有助于造就豐富多彩的個性,有助于多層次、多規格育人。教師要摒棄偏見和成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變化,以欣賞的目光去挖掘、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真誠地給予肯定,必要時甚至可以把學生的閃光點適當放大,讓學生體驗贊揚與尊重,從而獲得自我提升的崇高情感,產生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如對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回答、精妙的構思,教師應及時帶領同學給予鼓掌鼓勵,對學困生一點一滴的進步,應及時表揚等。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教師一定要樹立“進步即優秀”的理念,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賞識,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并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師生交往活動,合作探究,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親其師而信其道”。總之,構建和諧課堂,就是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學目標的導向下,有針對性地預設問題情景,在探究活動中通過師生互動,激勵評價,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充分發展,進而有效推進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