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萍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江西南昌330038)
發展網絡文化,加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
郭莉萍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江西南昌330038)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發展,網絡文化日益繁榮。由于網絡的自身特點,網絡文化如同一把雙刃劍,在給青年大學生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給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等方面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充分利用好網絡文化這個傳播平臺,是當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問題。
網絡文化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
網絡文化是一種全新的、多元的文化。學術界對網絡文化含義的表述和理解有多種。廣義的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這是一種與現實社會文化具有不同特點的文化”。[1]狹義的網絡文化則是指“人在網絡空間進行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以‘比特’的形式存在或曾經存在于網絡空間的文字作品、圖片、畫面等”。[2]換言之,“狹義的網絡文化是指在電腦互聯網上進行的文化活動”。這種文化活動由于網絡的特殊性作用于社會文化,進而影響社會成員的文化觀念選擇和價值取向。主流意識形態通常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哲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它表現為一定社會中所有成員共同具有的認識、思想、信仰、價值等。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是指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網絡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之間雖具有諸多方面的差異性,但也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首先,網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意識形態亦是,而后者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它內在于網絡文化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法律思想、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具體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中,即網絡文化中必然蘊涵著主流意識形態因素。其次,從網絡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受眾群體來看,它們都體現出大眾性、自主性特征。由于網絡文化具有很強的文化滲透性,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文化理念,因而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新構建起新的道德規范和準繩。同時網絡文化又具有強大的輿論導向性,不同網絡輿論往往又代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導向。最后,從網絡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的作用來看,兩者又都具有維護社會穩定運行的功能。網絡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有著超強的傳播功能,主流意識形態則對網絡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它是網絡文化產生和更新的一個重要條件。此外,網絡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在內容上也有很強的關聯性,這一點在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上得到了充分的說明。我國目前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也是網絡文化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理應成為網絡文化宣傳的主流。
網絡文化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文化,也日漸成為大學生文化的主流,但由于網絡的自身特點,它如同一把雙刃劍,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對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網絡文化的多元化對大學生頭腦中沉淀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擊,造成思想意識混亂。
網絡為學生的社會化創造了更為開闊的空間和更為有利的條件,網絡所構筑的虛擬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大范圍的社會實踐環境,促使他們關心世界,關注社會,了解和認識自我,從而在社會化過程中趨于成熟和完善。但是網絡也帶來了文化的沖突和矛盾,網絡文化的多元化、開放性、快捷性等特征,使許多大學生喪失了是非判斷力和從善棄惡的選擇能力,與他們頭腦中沉淀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對于他們的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社會的和諧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網絡文化的豐富性也極大地導致了網絡文化信息的過度膨脹和泛濫。與傳統媒介不同的是,網絡文化基本上是無法控制和過濾的,因為沒有檢查者,有的只是信息的快捷交流,這種情況極容易誘發大學生的無政府主義、極端民主化和個性化,從而沖擊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體系,使大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面臨很多新的困惑,更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價值取向帶來了嚴重的沖擊。
2.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式受到網絡文化的挑戰。
互聯網的發展為開展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網絡化時代,大學生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教育模式,他們希望能及時獲取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最好能生動形象地再現事件發生時的情形,融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因此,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模式逐漸受到網絡文化教育模式的挑戰。而且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往往因為其淵博的知識而受到學生的尊重,學生尊敬教師,也就自然會信其道。但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學生可以輕易地從網上獲取大量的信息,教師如果不注重自身知識的不斷更新,就會跟不上學生需求的變化。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新的課題,迎接網絡文化給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新挑戰。
1.強化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陣地意識,防范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侵襲。
當今世界,某些掌握先進互聯網技術的西方國家在強行推銷其主流意識形態上動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徑和物質力量,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別國的頭上,憑借其掌控信息傳播的技術優勢,以各種看似公平的、正當的虛假面目,打著“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幌子,大肆美化和兜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來搶占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加緊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活動。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說的“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的整個世界”的話言猶在耳。因此,在培育有利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建設的網絡文化過程中,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網絡傳播。同時,對于網絡文化領域的一切,要像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眼光對它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分析、鑒定和批判”,及時防范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侵襲。
2.積極發揮網絡技術優勢,改進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傳播方式和手段。
網絡給我們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同時也為教育工作者創造了新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和手段。網絡傳播的迅捷性、大容量性、跨空間性和時效性等特點,是新時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一個創新,眾多大學早已利用校園網進行思想教育,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還創建了專門的思想教育網站,占領了網絡陣地。要有效地進行網上思想教育,首先要大力開發信息資源,讓主流意識形態的最新理論成果搶占網絡陣地,在此基礎上,抵制一切反社會、反科學、反人類的反動信息,遏制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入侵。其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工作方法,徹底拋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網絡,在網上開展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教育活動。同時,要注重雙向交流,改變過去“你說我聽,你打我通”的單向被動教育方式,建立一個速度較快的“反應系統”,使大學生隨時能在網站上開展思想交流、討論,讓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做到由內而外的心理認同,真正實現網絡文化和現實文化的和諧互進,從而也使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真正形成多途徑、多形式的立體化新格局。
3.要加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就必須要強化網絡文化隊伍建設。
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網絡文化隊伍是培育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網絡文化的重要條件。沒有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專兼職網絡文化隊伍,是不可能培育出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的。各高校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網絡文化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特別是加大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運用網絡、駕馭網絡、及時解決網絡傳播中出現的問題,并開展教育工作的能力,努力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生動形象又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適應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總之,網絡文化的出現和發展給當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師生在享受因特網傳播便利、信息快捷的同時,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抵御錯誤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響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用主流意識形態占領高校文化陣地的意識,提高對網絡文化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主動出擊,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進網絡和利用網絡為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服務作出具體規劃和統一部署,不斷地增加和創新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擴展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空間和渠道,使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中的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相結合,實現“網內網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新格局,以增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因此,可以預料,隨著網絡文化的不斷拓展,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新局面也必將不斷得到拓展。
[1]匡文波.論網絡文化[J].圖書館,1999,(2).
[2]李梁.試論網絡傳播中的文化現象[J].現代傳播,1999,(3).
[3]潘麗華.淺談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時代教育,2007,(6).
[4]房詠梅.淺談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及對策[J].文化縱橫,2009,(4).